百丈潭茶业:巧做扶贫大文章

云上通城讯 通讯员易玲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药姑山开垦种植了一片茶园,但由于各种原因,没经营几年就荒废了。此后,药姑山茶场一直无人问津,直至2016年百丈潭茶业公司相中了这里,对药姑山荒废茶园进行开发和保护,发展特色野生茶。

四月,茶香扑鼻。行走在百丈潭药姑山野茶基地里,放眼望去,梯田形的茶园,像绵延绿浪,缓缓向远处延伸,满山遍野的春茶翠绿欲滴。几十名采茶工正在采摘野生春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说有笑,歌声、笑声在山谷中回荡,呈现一片喜采春茶的动人景象。

“这些茶树生命力比较强,大的有三四米多高,采摘出来的茶叶非常好!”“我们在这里帮忙割草、采茶,一年能搞七八千块钱,确实是高兴。”一位茶农兴奋地说。

所谓野茶,是指无人管、无人育、无人要的荒芜老茶。药姑山林场这片茶山基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开垦种植的,由于各种原因,没经营几年就成了“三无”茶园。四十多年来无人问津的茶园,以杂草为伴,茶草共长,茶中有草,草中有茶。

大坪乡杨部村吴金龙老人说:“两年前,百丈潭茶业公司在这里搞野茶开发,变废为宝,为老百姓带来大好处。以前,像我这样留在家里的老人就是种种田,靠天吃饭,生活比较困难。如今一年在野茶基地可挣近万元,家庭经济活多了!”

2016年百丈潭茶业公司相中了药姑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对药姑山荒废的茶园进行开发和保护,发展特色野生茶。药姑山野茶基地的建成,不仅将原来荒废的茶园变得“活”了起来,还积极引导当地贫困户到野茶基地打工创收,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现在的百丈潭茶业,拥有500亩药姑山野茶基地,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带动贫困户30户50余人创收40多万元。

其实,早在2012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植物学教授刘胜祥一行在通城普查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时,就在药姑山、黄龙山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林分布,其中以药姑山分布比较集中,核心面积约500亩,为本县群体品种。专家分析,通城药姑山自元代以来就有瑶族人居住,喜欢饮茶的瑶族人民在此栽培的茶林极有可能是清代茶业复兴时留存至今的栽培型野生茶。经湖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检测,药姑山野茶理化指标含量接近国家野茶标准,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专家认为,药姑山为通城幕阜山余脉、主峰海拔1261.1米,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地势险峻、森林茂密、云雾缭绕,山水相映、环境良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保证了茶叶的绿色和原生态,无农残、无化肥的生长加上传统自然的加工方式,创造了百丈潭野茶产品的独特野味。“野”是野茶的特色,“野味”则是野茶的精华,这种野茶的特色和精华是人工种植茶所不能媲美的。它比人工种植的茶品质好、无任何污染,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如果合理的把它利用起来,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很好的收入来源。

目前,野茶已经成为百丈潭茶业的特色品牌,通城县野生茶科学研究所又在百丈潭茶业公司成立,都将进一步提升野茶质量、做强野茶品牌、唱响野茶文化。百丈潭茶业原生态的野茶种植模式、传统的加工技术、独到的茶文化理念,也将为百丈潭野茶走向更远的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叫响奠定基础。

百丈潭茶业公司经理汪国富表示:“积极发展野生茶,以新概念、新思维重新激活传统制茶行业,使得茶产业发展向多元化转型,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相得益彰,发展野茶,打造野茶这个品牌,一方面对通城野茶从性状、品类、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利用野茶野生野放,自然生长的特性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种原生态、无污染的茶叶产品。”

新时期既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汪国富说,百丈潭茶业决心把发展野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在认真抓好药姑山野茶基地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发展扩大野茶基地规模,为全县精准扶贫工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