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中国故事:或许你该对老家另眼相看了

在鄂赣交界处大山中的偏远乡村里,人们的生活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笔者用亲眼所见,为您讲述发生在穷山沟里的中国故事。

清晨,内冲村小孩排队等校车。

穷山沟的逆袭

“我家祖上留有宅基地,我为什么不能回来盖栋房子?”

1日上午,在湖北赤壁、崇阳、通城以及湖南临湘交界处的药姑山脚下,一名看来有身份、有地位的城里男子,走进内冲瑶族村的村委会,急切地跟村支部书记胡金文交涉。那名男子,手上拿着一叠彩色打印件,那是从互联网下载的文章,试图证明他的要求是足够合理的。

胡金文告诉笔者,应付那些曾经嫌弃这里太穷搬到山外,现在又想搬回来的人,几乎成了每天都会让他头疼的事。眼下,想到这山沟里盖房子、扩建房子的人,实在太多了。

很难想象,那种只有在大城市改造中,想要在城中村拼命种房子的劲头,如今竟然会在这偏远的大山沟里也能看到。

背后的原因,是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经不再是那些外出讨生活的游子们记忆中的老家了。

在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式扶贫攻坚实践中,内冲瑶族村和无数个曾经在贫穷绝望中挣扎的贫困村一样,终于搭上了中国快速腾飞的列车,展现出了强劲的后发优势。

内冲瑶族村。

群山中的舞台

从通城县城到内冲村20多公里的路,都是平坦的柏油路,越接近内冲村,就越感受到浓浓的瑶族风情,从牛角造型的路灯到村口由巨石、牛头、铜鼓构成的门廊,都在告诉你,将前往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个曾经的山沟穷村,已经不再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土路、土房、土村。一条清澈小溪,从村子中间穿行而过,一条柏油路环溪而行,串起一栋栋焕然一新但依然保留着鄂南山区民间建筑特色的民房。

晚饭之后,天已经全黑。

以往,在这样穷山沟里,这样的隆冬季节,大家都猫在土房里烤火,谁也不愿意出来。

而如今,在村子正中间有一个“瑶望千年广场”,广场一头,是两只高达15米的巨大牛角拱着一面直径近9米的巨大铜鼓。铜鼓下面就是一个舞台,十多位身着瑶族服饰的演员,正在那里载歌载舞。一台民族风情浓郁的瑶族歌舞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瑶望千年广场上,身着瑶装的少女。

经询问才知,这些演员都是村里的妇女。她们白天是农妇,夜晚就成为登台表演的演员。在演员们的示范下,客人们和她们一起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跳起秧歌。这些互动节目加上熊熊燃烧的篝火,让欢乐的气氛达到沸点,让寒冷的冬夜,充满了温暖。

是演员也是村姑。

返乡的打工人

夜深,欢乐散去。笔者与所住的瑶乡宜山酒店的老板胡宜山聊了起来。

胡宜山曾经在深圳打工,厌倦了在外居无定所的打工生涯,一听说老家搞新农村建设,就赶紧回来,开了这个民宿。

胡宜山的家,正是很多城里人的梦想。

三层的小洋楼,每层都有一个主卧和两个客房,每层中间还有一个公共客厅。装修风格简洁、大气。房后是一个依山而建的菜园,以竹林为屏障,一层层的梯田铺将下来。

挂在岩壁上的清泉。

胡宜山的民宿一年下来,加上餐饮,能够带来上十万的收入,接近他在深圳打工的水平。

正因如此,很多原来从内冲村搬出去的人,包括不少城里人,都想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能在内冲盖房子。

内冲人在打理采集下来的中药材勾藤

瑶族村的扶贫实践

贫困的内冲瑶族村也成为咸宁市委、通城县委精准扶贫的对口村。

很快,内冲瑶族村的发展优势就被市、县两级工作队给精准地找了出来:除了山清水秀之外,内冲村还是瑶族的发祥地,来自省城的专家们,已经在这里考证出大量的古瑶族人曾在这里生活的残存遗址。

瑶族风格的建筑,石头垒起来的房子。

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了在内冲村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投资者闻讯而来,首期1.4亿的开发资金投入进来,用于保护这里的瑶族遗址,整治当地的民居,改善当地的道路、水电、园林景观等基础设施。

随着内冲瑶族村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来源:人民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