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怎么破”?丁小强代表呼吁重视这两大难题……

 


丁小强代表之声

 

“精准扶贫工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是一条可行之路。”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

 

2016年,全国产业扶贫暨一村一品现场会在咸宁召开。通过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咸宁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咸宁以楠竹、茶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为主打,以光伏发电、小龙虾、家禽养殖、水果蔬菜、水产养殖、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7大“短平快”产业为主攻方向。
  

咸宁以提升农村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核心,坚持“扶贫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探索形成了“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现代服务业+贫困户”等4种发展模式。
  

2016年,咸宁全市共投入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6.27亿元,带动5.8万多贫困人口实现每户平均增收8000元。
  

咸宁市还推广通山县“资源共享、二次流转、凭权受益”模式;“村企合作、联营带动、互利共赢”模式;“村社双带、社户经营、收益积累”模式;“发挥优势、艰苦创业、自办企业”模式;以及“盘活存量、资产出租、门面房产经济”模式,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2016年,咸宁全市192个贫困村共新发展特色种养、光伏发电、休闲旅游、山林水资产收益等集体经济项目535个,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
  

在基层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丁小强代表从两个产业扶贫的真实案例中发现了新问题。
 

为了5万元周转金以启动生猪养殖,贫困户姜火(化名)层层填表、级级盖章,还要找村干部担保,前后跑了3个月,仍然被银行认定为不合要求,无法放款;
  

咸宁市通山县大路乡新桥冯村特困户阮书二,贷款10万元承包种植了120亩莲藕,结果因为缺少经验又嫌贵未投保商业财产险,眼睁睁看着近20万斤莲藕滞销。


 

“这是产业扶贫中出现的新情况,透露出产业扶贫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与防范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丁小强坦承。

 

多方走访后,丁小强代表得知,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金融扶贫的认识不足,把扶贫金融混同于一般商业贷款和以往推行的小额农贷,求稳畏难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严评级、紧授信、少放贷、需担保,人为设置的“关卡”较多、“门槛”较高,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丁小强还发现,一些地方在政府贴息、风险金补偿授信等方面的机制措施不细致、不完善,很多还停留在文件方案中的“一句空话、一纸空文”,缺少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和规程,令金融机构认为政府是在“唱空城计”,难以打消其畏贷、惜贷的思想顾虑。
  

“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构建自上而下的督办推进机制,推动引导各级金融机构自觉承担回馈社会的责任担当,提升承贷机构对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风险的‘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缩短贷款周期。”丁小强建议,加快完善政府贴息、担保授信等政策保障机制,最大限度消除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的承贷担忧。
  

在丁小强看来,还可以考虑推广“龙头企业+金融+贫困农户”的金融扶贫模式,增强贫困户自身信用评级和还贷能力,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金融机构“双方共赢”的风险分摊机制。
  

对于贫困户风险承受能力低的问题,丁小强提出,保险业要加大政策性“三农”保险覆盖面,争取将全市主要扶贫产业全部纳入其中。
  

“针对贫困户群众,可探索在小龙虾、蔬菜、畜禽、香菇等产业上实行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实现‘以灾理赔’和‘以价理赔’双轨并行,让农户得到更广的保险保障。”丁小强建议。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 陈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