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多•产业篇】石南镇:“牛倌”父子干出“牛”事业

【全媒体记者 黎赛明】从过去靠种地为生到现如今养殖163头牛,从一年收入仅三四万元的普通家庭,变成如今年收入达几十万元的致富能手。通城县石南镇虎岩村李卫明父子依靠党的惠民政策和勤劳的双手,大力发展养牛特色产业,既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条件,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满目苍翠,绿草茵茵,空气清新。走进位于石南镇虎岩村深山处的通城县毛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膘肥体壮的一百多头黄牛在圈舍里安然吃草,李卫明父子正在忙活着,喂草、添水、打扫牛棚,不时传来的“哞哞”声让牛棚充满了生机。而在野外,不时会看到道路旁、山脚下、田埂边三五成群的牛犊,或悠闲地活动,或静静觅草,与优美的自然景色构成一幅田园牧歌般的风景图画。

通城县毛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卫明:我们牛场的牛主要以吃青草为主,包括自己种的牧草、玉米、稻草、秸秆,以及请人在外面收割的青草,保证牛的质量是纯天然的。

李卫明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家人的开销全部靠地里“种出来”,没有其他的额外收入。2012年,一个偶然机会,他父亲听说养牛可以挣钱,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东拼西凑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购来了11头牛犊,开启了养牛致富之路。

养牛初期,因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养殖效果并不理想。不服输的李卫明父子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不断学习养殖技术,每天从早忙到晚,一点儿也不敢马虎。随着肉牛的涨势越来越高,行情越来越好,让李卫明尝到养牛的甜头。

通城县毛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卫明:原来我们一直在养牛,一直到2018年,我们觉得养牛这个行业前景不错,在当年投资了120万元养了80多头牛。

2020年,李卫明父子想扩大养殖规模,可自己资金不够。驻村工作组、村“两委”知道此事后,为他们办理了30万元的无息贷款,将养殖数量扩大到100多头。

通城县毛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卫明 :在养殖方面也遇到过一些困难,特别是在牛的防疫方面,通过这些年向畜牧局、畜牧站的领导请示及技术人员的请教,到目前为止克服了这些困难,慢慢走向了正规的发展道路。

这些年,当地党委政府对合作社的帮扶一直没有中断,积极为它们争取产业奖补、秸秆利用补贴等各项政策;每逢过年,牛肉销售旺季,与各地工商联、工会组织牵线搭桥,帮助合作社打通销售渠道。

好政策加上自身勤奋,牛的数量越来越多,合作社也越办越红火,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通城县毛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卫明 :我们养殖场带动脱贫户13户33人,其中长期在这里务工的有4人,其他的以零散务工为主,保证每人的平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石南镇虎岩村村民 李友明:我在这里务工主要是下牛食、割牛草,有时候干点零活,3000左右一个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李卫明父子的牛场存栏达163头,价值200多万元,全家一年的纯收入攀升至40余万元。与厚实的家财相比,父子两最金贵的,还要数“步步高”的养牛信心,今年他们又有了新目标。

通城县毛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卫明 :下一步,因为牛场的需要,我们想把它扩大规模,建设第二期及现在的厂房共两栋。

近几年,在石南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像李卫明父子这样勤劳朴实、奋力拼搏的农户比比皆是,像养牛这样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特色产业还有很多。如赛公村的非洲菊、花亭村的食品厂、柏树村的粮酒厂......他们依靠党的好政策,发挥产业优势,用活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石南镇副镇长 章志勇:石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一是鼓励当地的能人志士积极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的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就业;二是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宣传产业扶持奖补政策,让其做到政策应享尽享;三是建立镇村两级联农带农工作平台,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发布用工需求,带动脱贫户、监测户灵活就业稳定增收。

图文编辑:祝思思丨责任编辑:胡颖

审核:傅凡丨监制:黎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