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仅仅是喜欢那静谧幽寂的意境,典雅华丽富有诗意的语言,我更喜欢朱自清先生那独处的性格与习惯。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月色好了。”每每细细品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感觉自己与朱自清先生的性格与习惯十分的相似。
我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悄无声息地独处,特别喜欢安静,不喜欢喧闹,更不喜欢去看热闹去凑热闹,哪怕外面欢天喜地,哪怕外面惊天动地,我也是无动于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就是我独处时的真实写照。
我喜欢独处,并非刻意孤僻,不近人情,而是让自己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在行动上保持清醒,给自己的内心安置一块清静之地,让自己在繁琐与忙碌之中停下来静一静,别让自己在繁琐与忙碌之中失去了初心,更不想让自己迷失在喧嚣与繁华中不可自拔。
平日里,从不串门闲聊,独处时也从不感到孤独,反而感觉闲聊才是我忍受不了的事情。除了必要的会议和公务活动,我基本上是不参加饭局和社交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看书练练字,算是一个典型的宅男。偶尔也会有推脱不了的饭局,而我又生性迟钝木讷,不善言辞,更不会喝酒,觥筹交错之间,我坐在桌上显得十分尴尬,像是一个多余的人。饭局也显得尤为沉闷。参加饭局的人感觉也不自在,连平日说话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的人,言语也少了,觉得十分的拘束,场面毫无生机。慢慢地知情的朋友非必要不再邀请我参加了。这也确实是为我着想。因为每参加一次应酬,特别是参加饭局,对我来说,是让我吃一次苦,受一次罪。感觉在外吃一顿饭喝一次酒,不如我静静地细细品读一篇文章在内心里与精神上更舒畅一些。
每天下班回家后,我就一股脑钻进小书房,一手端着一杯清茶,一手捧着一张报纸或是一本泛黄的书籍,从报纸上领略祖国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辉煌成就,从书本里细细品味文中的字字珠玑,无需去屈就什么,更不需去迎合什么,感觉内心更加的逍遥自在,更加的丰盈充实与酣畅淋漓。兴趣来了,就提笔爬爬格子,写一些字不成文很难得到文人墨客认可甚至连语句都不通畅的小块文章。
喜欢安静的我,把与外界的交往与接触尽量简单化,凡是能打电话处置的就不见面交谈,能发微信谈妥的就不通话,能用简短语言沟通的就不聊天,能一句话表达清晰的就不用两句话,不是我惜字如金,如是我多年养成了少说多做沉默寡言的习惯。在独处的时候甚至连手机也都设置成静音,总是担心骤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破我多年养成的静谧无声的习惯。在静默无声的世界里静心静意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我在独处中坚持工作与学习并举,坚持读书与写作并举,做了一些有益的事,也取得了一些微小成绩,获得了不断进步,得到了不少的快乐与幸福,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八十年代中期,我只是小县城里一名举目无亲的农村青年,既无城市户口,又无固定工作,在办公室打打杂,主要靠为单位抄写一些公文,换取满月不足四十元工薪的微薄报酬。
白天在办公室正常上班,晚上独居陋室,坚持写稿投稿,虽说多数杳无音信,但功夫也不负有心人,也偶尔有一些“小火柴盒”,“小豆腐块”见诸报端。
特别是县广播站经常播放我写的一些小稿件。这些小稿件主要歌颂和赞美本单位与时俱进,与日俱增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取得的一些新成绩。单位工作能够经常在广播里有声,在电视里有影,在报纸上有文,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认可与肯定,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领导看在眼里,也喜在心头。我“小秀才”的名声也逐渐传开。主要领导见我做事勤谨,为人忠诚,遂向上级组织争取指标,为我解决了“农转非”户口,还招聘我为“全民制合同工人”。我坚持写稿不止,在单位逐渐小有了名气。
1987年,成了县通讯报道的先进典型,在县委宣传部召开的全县通讯报道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当捧回一张金灿灿的奖状时,在那个写作人才还比较稀缺的时候,被单位领导另眼相看。
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深入,东方风来满眼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各方人才脱颖而出。在这个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时代,草根出生的我很清晰的知道,自己没有浮躁的资本,更没有资格懈怠自己。因为我属“三无”人员:自己无学历,家里无财力,社会无势力。只有勤奋努力的份,只有靠勤奋才能赢取竞争,只有靠勤奋才能在夹缝中赢得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
有道是笨鸟先飞,可我这只笨鸟不仅要先飞,而且还要多飞勤飞。因此,工作之余,我继续偏于一隅,笔耕不辍,锲而不舍,一篇篇较有影响的工作调研文章和通讯文稿,先后多次被省级报刊和行业主管部门采用。
南岭道班8个工人在海拔1100米的南楼岭上,养护12公里砂石路,连续20多年保持好路率100%,出勤率100%,受到过往司机和沿线群众的好评。我连续6天蹲在南岭道班,与道班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后写成《闪光的铺路石》,《中国交通报》,《湖北交通报》全文转发。1990年,南岭道班在全省交通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受到了全国总工会,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这个典型的产生,离不开发掘宣传和新闻造势,起到了风助火势的作用。
1997年,我将交通局原老局长宋亚明同志的事迹,撰写成《栉风沐雨三十载,碧血丹心铸路魂》的长篇通讯,在全市获征文一等奖,全文在《湖北交通报》上转发。我还根据行业实际,采用以文辅政的方式,撰写了多篇调研文章,被县委政策研究室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采用,并给予了较高评价。
2001年,被县委政策研究室聘为“特约政策研究员”,并颁发了聘书。2002年,全县政策调查研究工作会在交通局召开。会上,我作了经验介绍。同年,我还被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评为“优秀通讯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承蒙组织的关怀与厚爱,我先后在基层多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履职履责。从基层到机关,从企业到行政单位,从一名农村青年到单位合同工,从普通职工到单位中层管理岗位负责人,无论身份与岗位怎样变化,那种勤奋工作的劲头始终未变,那种独处一室坚持读书与写作的习惯未变。数十年无愧于心,不负韶华苦苦求索。我没有辜负自己独处的付出,没有辜负那些关心与帮助过我的同事和领导对我的期望。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我越来越不适应尘世间浮躁与繁琐,越来越喜欢独处。独处能充实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己,让自己增值。独处最初可能会苦一点累一点,甚至还会痛一点,但苦过累过痛过后,人生一定会更有尊严一些,工作与生活也一定会更灿烂一些,人的精神与灵魂也一定会更加充实更加丰盈一些。独处为人生起点低到尘埃里的我展现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我且受用独处给我带来的无穷妙处。
2022年7月于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