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折
作者:胡汉平
乡愁多在美食间。儿时的幸福记忆,大都与美食有关。我的家乡通城,有一种叫饼折的佐餐美味,几十年来虽异乡漂泊,但饼折所饱含的乡情味道却时常令我魂牵梦绕,饥肠百转!
通城饼折,其实就是以大米为主,加之其他配料和水磨成米浆,经乡间柴火炉灶温火摊烫出来的薄饼,出锅之后,将薄饼转折刀切成丝,晒干而成。通城县域都有制作这种美食的传统,但名称叫法则各有不同。北港大坪西区叫“粉皮”,县城和其他地区叫“饼折”。如今,作为地方特产统一宣称为“饼折”。
在儿时的记忆中,特别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乡特有的腊肉、饼折、霉豆腐曾是我可遇难求的最爱。腊肉、饼折是年节才有的奢侈品,霉豆腐则是灾荒年景缺少油水的家常菜。
饼折的制作较为复杂费事。在农村乡间,那些年月,一般都是春节前制作饼折准备过年。饼折制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饼折的主料是大米,外加绿豆或荞麦。需提前将大米、绿豆、荞米按五比一的比例用水泡胀一整晚,第二天用石磨磨成米浆盛放在木桶中。还要去肉铺买一大块肥肉,并将家里的土灶台、大铁锅收拾干净。更重要的是需有稻草或上山去砍一梱茅草作为炉灶燃料备用。土灶铁锅烫摊米浆不能用硬质木柴,必须使用稻草或茅草才能适时控制火候。
摊烫饼折时,需要眼疾手快,一待锅热之后,即用大块肥肉擦拭整个铁锅,舀一大勺米浆倒入锅内,用干净的毛刷摊均匀,两三分钟之后,即可起锅。起锅之后,将直径大约50厘米的米饼折叠起来,待略凉之后用刀切丝,随后用盘箕或肚簾晾晒枯干即成饼折。
一种美食,饼折、粉皮、豆丝(外地叫法)三个名称。从它的制作成形来看,饼折之谓,较为贴切,饱含哲理韵味。
饼折的美味差异,全在它的配料之中。主料大米当然要用当年新米。最为讲究的就是配料了。荞麦有否视情而定,绿豆是一定要有的。印象中,我家做饼折都是由父亲操刀,加入米浆的配料绿豆不多或没有,荞麦更是稀有。不掺绿豆的饼折就是白米的颜色,加了绿豆就是亮绿色,如果有荞麦加入色泽更加深绿。口感差异就在配料之中。加了绿豆荞面的饼折不糊汤,有劲道。尤其是煮过腊肉的鲜汤掺和饼拼放上几块薄薄的腊肉片,再加些鲜嫩的葱蒜,一碗香喷可口的带汤饼折可以让人味蕾顿开,大快朵颐,欲罢不能。
每逢年关将至,几乎家家都要摊烫饼折。而在摊烫饼折时大人会让孩子们将新烫的饼折分送隔壁左右。我清楚记得,当年家里烫饼折,母亲总是把烫好的第一张先给站在灶旁久久等待,早已垂涎欲滴的我,等我吃得心满意足了,再让挨家挨户给邻居各送一卷热呼呼的饼折赏鲜。可真是一家烫饼折,全村得口福。这时的我往往乐此不疲,显得特别乖巧听话。
如今,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各类生活物资也极大丰富。饼折作为一种独特美食一道地方特产,早已不再奢侈稀少。县城和乡镇都有制作饼折的作坊,加上精美的包装,通城饼折已行销各地。一些风味餐馆都有饼折菜肴任食客选点。身为通城土著子弟,虽异乡漂泊,但对饼折情有独钟,始终不能释怀。每每回乡,在同学战友家里聚餐,饼折必有是我的唯一要求。酒楼请客饼折是我的必选菜肴。返回武汉时我总要带些饼折特产或馈赠朋友,或自留食用。武汉的好几位朋友都曾品尝过我送的饼折美食。日常生活常常是以一碗美味的家乡饼折权当早餐或夜宵。
饼折这一乡愁的味道伴随我快意的晚年生活,显得如此逍遥自在,充满了人间烟火地气!
图文编辑:吴滟
审核:傅凡
监制: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