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刚刚落下帷幕不久,国内不少省市又出现甲流肆虐横行,这不禁让我们一时之间感觉到仓促无力,忧心忡忡,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人群也是络绎不绝。这段时间很多患者出现发烧后,都会先在家自行吃药,一般三五天就会好转,然而有时却“治标不治本”,吃了药也不见好转,这时可要引起注意了!
3月初,35岁的通城胡女士,身体一向较好,她莫名其妙出现高烧,咳嗽咳痰。开始没有在意,后来服药后,病情还不见好转,持续高烧,并逐渐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胡女士意识到病情加重了,便来到通城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住进了通城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行肺部CT检查后,发现肺部出现大面积感染病灶,但胡女士的病情与普通的肺炎不同,高热持续不退,通过一般抗感染做治疗后,效果欠佳。正在医护人员一筹莫展之时,没过几天,胡女士的父亲也出现发热、咳嗽等类似症状,也住进了感染性疾病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们父女俩都先后持续发烧咳嗽呢?,在排除甲流、新冠及其他常见的常见呼吸道疾病后,管床医生徐玲反复询问病史,得到了一条重要信息,胡女士家里养了很多鸽子,职业的敏感性让徐勇医生高度高度警惕,怀疑患者的病情可能鸽子有关联。于是,徐勇医生组织科内会诊,反复研究讨论,结合患者病情,抽丝剥茧,考虑患者存在非典型的病原体,经过与上级医院教授交流,终于锁定“元凶”,而这个“元凶”,让人意想不到是“鹦鹉热衣原体”,也就是“鹦鹉热”。所幸的是经过感染科医护人员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患者发热、咳嗽得到了明显改善,后期复查肺部CT病灶也明显吸收了!
据感染科吴帮华医生介绍,鹦鹉热,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鸟类、家禽及野生动物均可携带并感染,人类经呼吸道吸入或密切接触可发生人畜传染,由于这种病比较罕见,一般的常规检查很难检测出来。重症鹦鹉热肺炎非常容易误诊,导致死亡率较高。所以患者如果有接触活禽、或者养鸟等经历,务必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那么,这“鹦鹉热”究竟是“何方神圣”?传染源又是从何而来?是怎么传播的?感染后有什么症状?如何避免感染鹦鹉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疫,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它主要是寄生在鸟类、禽类一种病原体,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在鸟、禽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可传播于人,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
鹦鹉热是怎样传播的?
常见病因是由于接触了感染的鸟类(包括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他鸟类)和家禽(鸡和鸭)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呼吸道传播: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而感染,如吸入带病鸟、禽已风干的排泄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尘埃而感染,是人感染鹦鹉热的主要途径。
接触传播: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接触带菌鸟、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引起感染。
鹦鹉热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传播给人类后,潜伏期5~14天,最短3天,最长45天,可累及多个系统,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突发39-40℃)、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咳痰、全身乏力等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严重者可进展为重症肺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肺水肿等,当感染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及昏迷等症状,往往预后不佳甚至死亡。
如何避免感染鹦鹉热?
1.保持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食用病死鸟类或禽类,尽量减少接触鸟类和禽类,在接触鸟类或禽类时带好口罩,手套这些防护用具,同时避免被抓伤、咬伤,接触后用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
2.正规渠道购买宠物 喜欢饲养鸟类宠物的人们在购买鹦鹉、相思鸟等鸟类时,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生病的宠物。
3.保持环境卫生 对饲养鸟类或家禽的环境、场地定期通风、消毒,可用0.5%石炭酸溶液或含氯消毒液等进行规范消毒。
4.注意健康状况 鹦鹉热无针对性疫苗,食用家禽时要煮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要立即去正规医院治疗,如有这方面的接触史要在及时与医护人员说明,如果早期发现,早期用药,这个病还是可以很好地控制的。
通讯员:徐勇
图文编辑:黎子凡丨责编:黎赛明
终审:黎赏丨监制:瞿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