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为学不误,文章学术并成
——为吴新来《浅论凡言》序
作者:王可喜
中国古代的官员与文学家、学者往往是一体化的。因为读了书才有机会通过科举入仕,成为官员,也因为读了书才有可能做学问,成为文学家、诗人。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当代则有所变化,为官为学基本分离,这是社会分工所致。
新来兄是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1980级中文专业的高材生,是湖北科技学院的优秀校友。1983年毕业时,他是班上的干部,又是院校广播稿编辑,按当时的分配政策,他本可以分配到县级以上的单位(班上其他所有干部都分配到了省、市一级的所属单位),但由于县教育局向校方提出要求,全部师范生回到本县支持教育工作,他也就与其他千千万万的师范生一样,毕业后回到了本县从事教育,担任了县一中高中语文老师。不到两年,因其笔杆子的硬功夫被时任县长识拔,调到县政府任县长秘书,从此走上行政为官之路。此后,因为值得信任,又多次成为历届县长、县委书记的秘书,主担其文稿撰写等工作,由此可见其笔力、思想、人品都是受到了器重和认可的;其间,虽然历任过县政府调研科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研究室主任、县委督办室主任、乡镇负责人、县局负责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却也是几起沉浮,历经坎坷,从他的诗文和与他的聊谈中可以得之,这似乎与他不尚攀附,讲究的是实干与气节有关。但他不忘文人本意,不失文人本性,既满足工作需要,写好每一篇新闻、讲话、报告、文件、按语、典型调研等等行政公文;又随时用多彩之笔记录自己的心性和情感历程,撰写了许多经典诗词、对联、散文、读后感、序文、鉴赏、学术论文等文学作品。并将诗、词、联、鉴赏结集成《诗心静鉴》,已然交付出版社排印,其它文章则有选择性地结集为《浅论凡言》,准备付梓。他实现了为官为学一体化的古老传统,而且绝无点缀门面、赚取行政资本之意,因为他十几年前已是四级调研员了,这些文章对他的行政而言并没有多少帮助,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在去年退休之后才整理结集的。
我是2017年在一次学报文章审稿时认识新来兄的。当时学报编辑部收到一篇《浅论<卜算子>的句式格律》的文章,我那时任科研处副处长,是学报编委、审稿人,因为专业对口的缘故,编辑部把这篇文章通过邮箱传给我匿名审稿。我认真审读后,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的专业性很强,应该是高校专业人员关注的问题,一般作者是不会研究这个问题的,只有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有丰富的诗词创作实践的人才会用心、用力来关注句式格律这类的学术问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写出。
针对论文存在的不足(包括学术规范)和我们的版面需求,我提出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意见,并向学报编辑部提议跟作者当面讨论、交流修改意见,于是与身为作者的新来兄有了一次较为深入的专业对话。随后他也按我的意见修改得很到位,最终顺利发表在《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上,后来他又与其女儿吴吉尔写了一篇非常专业的学术论文《“孤平”新说与拗句新解——对王力“孤平说”的质疑》,也在《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上发表。这两篇论文分别于2022年、2023年被国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文科学/文学/中国文学》正式收录,进入国家文献库。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了解到新来兄的相关情况。此后我们交流渐多,他的诗词新作总会在第一时间传给我,让我先睹为快,抢先享受,这就是真正的以文结友!
身为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他不用评职称,学术并不是他的份内事,发文章也不能为他的行政工作加分,但他却以过硬的专业素养,把研究学术、学问当作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来做,孜孜以求,深入探讨,仔细撰写学术论文,并创新地为自己的诗文进行了理论鉴赏,而且极有专业深度。看得出,他涉及的知识面广阔,而且功力深厚,他常怀古文人之心,不忘初心,不忘文人情怀,为的是求真理,求学问!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唱就唱好,要做到问心无愧”。当今时代有几多为官者能做到呢?我是真心地敬佩这位学兄!
时光流转,岁月匆匆。2022年春,我从科研处副处长调任学报编辑部主任,新来兄则于2023年9月退休,开始整理自己多年积累的诗联、文章,形成《诗心静鉴》和《浅论凡言》两部著作,并请我为《浅论凡言》作序。因学报审稿而结识,在学报岗位上为其大著作序,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我虽才力不堪此任,虽再三推辞,也终究难却,只好应允。今年暑假之初,收到新来兄发来的两书电子文档,得以通读。
《浅论凡言》共收录十三类三十三篇文章,正如作者在封面上标注的:这是“一本示范常用现代文体的书,一本指示文体写作路径的书”。书中列举的十三类常用文体,都比较精要,而且简述了写作的历史背景,指出了写作技法要点,真的就是文体示范,既有文学理论价值,又有历史文献价值,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可见作者的思想阅历!真不愧是学中文的,真不愧是身处行政要职的!
在《浅论凡言》中,其讲话、新闻、人物通讯、现场速写、调研报告、创刊寄语、编者按等诸类文章,系作者工作实迹的记录与思考,写实是其最大特点。其论文、序文、读后感、散文、鉴赏几类,是专业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文学性、学术性是其最大特点。从文学角度看,本集中的两篇散文和后序《缘生》饱含深情,文笔流畅,足见其文人情怀。从情感角度看,集中的读后感和鉴赏是作者的心迹之痕,在文学理论支撑下充满着真性情。从学术角度看,其论文和序文最有学术价值,既是深度的理论探讨,又能指导诗词创作实践,实为“按图索骥”的指路航标!作者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但其学术方面的问题意识、逻辑思路、学术规范都达到了一定水准,真正是不为功利的学术,可见作者的探究精神。
其实,与新来兄第一次交谈与深探,我就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他喜欢把创新与实干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如此,在做学问时也是如此。新来兄虽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基层单位的领导,却处处体现出一种做学问的文人气质,潇洒敏锐中有着浓浓的求索精神,这种气质比其行政似乎更加适合。他若是向来做学问、从事教育,可能成为了一名教授。可是,命运让他带着文人的梦幻走向了行政。也好,现在的新来兄以自己的学术功力、坚持探究的精神和深入体察生活的细腻情感,实现了官员与作家、学者的“三位一体”化,做到了诗心、文心、事业心的“三心一统”美。他刚刚退休,生活渐静,文思更清,文心更纯,时间更多,我相信他更加优秀的成果、佳作一定还在后头,我们都在期待中!
是为序。
2024年8月于湖北科技学院揽月湖畔
王可喜 武汉大学古代文学博士,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三级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报副主编。入选湖北省“七个一百”人才工程、湖北省科技界青年学者名录、咸宁市高层次人才、咸宁市社科专家库专家。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文学遗产》等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宋代鄂南文化名人考》获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图文编辑|吴滟
一审|黄争光
终审|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