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⑥】通城:微工产业搭建扶贫大舞台

    (全媒体记者  习水文)5月15日上午,通城县塘湖镇2个扶贫微工厂在龙印村和凉亭村易地安置点同时开工建设,这是该县今年率先开工的扶贫微工厂建设项目。

    “把扶贫微工厂建在易地安置点旁边,不仅解决了安置点产业空心化问题,还让安置点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塘湖镇党委副书记黎雄介绍说。

     为实现贫困人口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通城县在严把产业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村建立“扶贫微工厂”, 达到企业增效、集体增收、群众脱贫、产业发展“四重效益”。

引进能人返乡创业

    5月12日,位于关刀镇关刀村的蓝极星广告扶贫微工厂生产车间内,3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工作,焊接灯管、排线布板、组装灯箱,一系列熟练的操作之下,一件件霓灯闪烁的广告灯箱就制作完成了。

    50岁的已脱贫户刘四兰原来在广洲东莞打工,受疫情影响,刘四兰未能返厂。为防止她返贫,经村里介绍,刘四兰3月中旬到村里的扶贫微工厂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在家里打工比在外打工要方便一点,可以照顾家里,收入也差不多,自己家的田地也可以照看。”谈及目前的生活,刘四兰幸福满满。

    创办这家扶贫微工厂的负责人叫吴祚和,是关刀镇关刀村一名90后小伙,由于家里穷,他十几岁就外出务工,在济南一家电子厂务工,从流水线工人做到产品销售员,积累了不少经验。2017年,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蓝极星广告公司,在自家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内创业。虽然业务量在逐渐增大,但受条件的限制,吴祚和的公司却难以发展壮大。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关刀镇党委政府推出了开办扶贫微工厂政策,由政府出资建设车间,并提供配套附属设施,吸引能人入驻创业,带动当地贫困户及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2020年1月,吴祚和就将他的蓝极星广告公司搬进了政府帮他新建的微工厂。

    “通过政府的扶持,现在有45人上班,其中贫困户有15人,每月工资都达到3000元以上。”通城县蓝极星广告公司负责人吴祚和介绍说。

     塘湖镇引进在温州创业的陈运北,利用塘湖社区新建的“扶贫微工厂”,从事电器开关加工,安排当地就业人员22人,其中贫困户13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

     大坪乡农林村引进本村在北京成功创业人士黎雄辉,利用新建“扶贫微工厂”,从事砂带转换和涂附磨具异型产品加工,可带动贫困户就业8人;

延伸企业产业链条

     5月13日,位于关刀镇高冲村的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扶贫微工厂内,几名来自本村的村民正在车间里工作。工厂负责人魏寿兵介绍说,虽然今年的疫情对他的生产销售带来了影响,但他并没有裁员的想法,而是通过研发新产品和创新营销方式来确保今年生产目标的完成。

     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湖北玉立集团有限公司的有关产品进行再加工,发展砂轮、磨具、八角砂等产品。目前,微工厂共吸纳周边村民就业36人,带动贫困户就业12人,其中残疾贫困户3人。

    今年30岁的吴金霞是聋哑人,丈夫有精神疾病,大儿子智障,小儿子还在读小学,一家4口被政府安排在高冲易地安置点居住,靠低保和残疾补贴为生。微工厂建好后,村里安排她来做工,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钱的工资,这让她十分感谢政府,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样,关刀镇道上村通过通城县云溪云母制品有限公司产业链的延伸,利用新建“扶贫微工厂”发展云母包装,解决就业人数18人,其中贫困人员9人,月工资收入2200元左右,村级集体增收4万元。

    隽水镇油坊村充分利用湖北金猪食品有限公司扩大畜禽肉类加工生产,建立微工厂,解决贫困户就业21人,村级集体增收3.8万元。

    麦市镇西坳村引进通城县洪宇鞋业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新建“扶贫微工厂”,进行鞋业加工。安排就业人数60人,其中贫困户30人,村级集体收入3万元。

突出本地资源优势

    通城县还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鼓励引导本地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扶贫微工厂”发展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

    沙堆镇瑶泉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卢济明去年种了400亩葛根,可到收获时经济效益却并不高。

    “葛根不加工成产品卖鲜货,一般一亩达到4000斤的话只能卖到6000块钱,加工成产品的话,附加值能达到2倍,大致在两万元钱左右。”2019年底,卢济明成立了湖北康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石冲村的“扶贫微工厂” 发展葛根面加工,此举不仅延伸了葛根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还提高了附加值。

    今年春节过后,卢济明再次扩大规模,将自己流转的1200亩土地全部种上葛根,并带动69人贫困人员长期务工。目前,微工厂已带动15人贫困人员就业,月收入2000元以上。

    五里镇汉上村引导通城县白米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运用其成熟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及市场销售优势,发展紫薯种植和加工业,利用“扶贫微工厂”,进行紫薯加工,带动15人贫困人员就业。以订单式生产模式带动110户贫困户发展紫薯种植,从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带动贫困户增收。

    与此同时,通城县还严把选址关、项目审批关和建设程序关,确保“扶贫微工厂”建设合规有序进行。并对已经入驻“扶贫微工厂”的企业进行定期指导检查,确保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人数不少于8人,且贫困人员就业人数占固定用工总人数的30%以上。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2030万元,建设扶贫“微工厂”52家,吸纳67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每个“扶贫微工厂”通过支付租金的形式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资产性收益3万元以上。

(编审:傅凡)


(作者:通城县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