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程序规则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贯穿人类活动“源头、过程、后果”的全链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修补和改善,也是人类通过其作用的正确发挥改善并提升自然资本价值的过程。从技术层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程序规则:
1.生态修复调查评价
根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与空间界定,生态修复调查评价涉及整个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系统修复,需要建立强大的调查与评价—探测与观测—模拟与预测全流程技术体系。在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下,需要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的调查方法技术,获取自然资源的数量、产状、分布等要素特征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各门类资源的属性特征,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生态价值或效益开展综合评价,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支撑。要统筹制定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标准,统一资源分类、坐标体系、空间数据和测绘规范,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套数”,全面、准确掌握自然资源“家底”。要统筹确定全国性基础调查与专项调查的任务,统一调查的数量、质量、生态、分布、权属、利用状况等内容要求。要统筹建立资源调查评价和监管信息共享平台,统一信息获取、存储、加工、发布和更新机制。要在统一调查基础上,结合空间规划的统一编制和实施,统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可以认为,调查评价越详细、越精准、越科学,生态修复的效果就会越显著。
2.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要遵循问题诊断—目标导向—整体把握—系统梳理—方案优化—先规划后设计的规划设计流程。通过生态诊断分析,探索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定位、规模、布局和时序优化方法,明确生态修复侧重点与目标,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空间配置技术。统筹把握生态修复板块,在空间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要素的结构优化与功能修复为原则,结合用地组合、流域尺度、水土林资源禀赋,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区位。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特征、类型、发展定位和控制标准,系统梳理完善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内容。
3.生态修复工程施工
以规划设计为依据,开展精细化的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场地布置、分区施工流程、材料设施选择、施工测量、定位放线、灌溉排水、路涵工程、土石方挖掘、土石方回填、埋件施工、砌石工程、砂石层施工、质量控制和检查等,都要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修补和恢复。要使工程施工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防止景观的多功能价值受到损害,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生态修复实施监管
为了保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对其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实施监管主要是一种行政行为,但也是一种社会过程。从行政行为的角度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监管具有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主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规范,通过行政的、法制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技术的管理手段,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进行控制、引导、调节和监督,使之更加符合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特点和要求。从社会过程的角度看,政府只是实施监管的一个主体,必须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企业、第三部门、社会公众等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合作监管网络,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对生态修复进行更有效的监管维护。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治理结构
国土空间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和生态活动的基础,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是保障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制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整体与协同性不强。由于过去分散、分片、分类管理中,“九龙治水”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没有一个部门对特定区域的生态修复问题真正负责。同时,由于时代背景与部门职能侧重点不同,过去往往只关注某一单一要素,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等,对整体性生态修复的重视程度不够。②内生动力不足。如何落实“谁修复、谁受益”,让责任主体从“必须治理”向“主动治理”改变,是确保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与保持活力的关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治理结构必须更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关系,更有利于生态空间实现有机整合。要更加关注人、动物、植物、环境等生命共同体中各方角色的有机整合。要从更高层级上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鸟类生息环境的生命共同体建设为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治理结构要有利于土地利用空间、水资源利用空间、地形地相空间、森林树种空间、鸟类食物链空间等在一个复杂组合状态之下的环境构造。之所以要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发展的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要实现这一目标,治理结构创新的路径必须找到一个既考虑激进和保守的动量,又兼顾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案。否则,任何过于激进、放任、退让或保守的选择,都不利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的实现。
1)改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硬环境。要从有利于生命共同体建设的角度,从强制性制度、选择性制度和引领性制度3个不同的维度,改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公共行政、规划设计、权益保障、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运营平台、游戏规则、奖惩政策和赏罚制度,改善有利于治理结构创新的实施机制,包括激励约束机制、监测评价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学习创新机制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硬环境改善的主要责任人是政府及其相关组织。
2)改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软环境。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的改善,包括价值体系、道德标准、评价标准、赏罚标准、舆论环境和教育环境(石军,2013)。软环境改善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文化,这是一种介于纯粹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理性主义之间的新型文化。它需要重新拟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思想主旨和指导原则,并据此修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各种教科书、各种技术标准、各种政府规章、各种验收评价体系和道德伦理意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软环境改善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是广泛的联盟,包括政府、社团、学校、媒体乃至宗教组织等。同时,在软环境建设中要重视改善人的心智和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更加需要长期坚持的世纪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要“人为天地立心”,需要对全部生命和非生命的关怀,需要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世界,需要内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精神品质。在这一进程中,不仅需要传统文化,更需要建构文化传统。
3)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市场体系。培育生态修复市场主体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由过去的单一政府推动为主转变为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客观需要。近年来,生态修复领域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综合服务能力偏弱,创新驱动力不足,恶性竞争频发,加之执法监督不到位、政策机制不完善、市场不规范等原因,影响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巨大的市场潜力未能得到有效释放。目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市场体系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土空间生态损毁,确定不同的资金筹集途径,整合和优化投资渠道,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推行市场化生态修复模式、构建市场化多元投融资体系。
总之,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要着力构建国土空间最优生态网络结构,强化重要生态区域、主要生态廊道和关键节点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脉相连、河湖水系相通、林草复合成网、田园错落有致,使国土空间生态系统“通经络、强筋骨”,充分发挥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本文选自由地质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