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三】通城:除陋习、破藩篱、革顽疾,狠抓基层治理

(全媒体记者 习水文 通讯员 吴宇星)“满街跑的麻木消失了,城区滥放鞭炮烟花的现象杜绝了,通城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感觉了。”一直在深圳创业的黎先生谈起通城的变化,连连感慨。

曾经,通城私房建设、小产权房开发、非法买卖土地、“麻木”车非法营运、城区滥放鞭炮烟花、黄赌毒蔓延等乱象丛生。面对诸多突出问题,通城县动真碰硬,动刀亮剑,着力打通长期制约通城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全面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6月28日至30日,通城县城管执法局组织执法人员,依法对位于城区隽水大道的原中南武术学校占道围墙进行强制拆除,共拆除违建面积175平方米。

“对影响市民通行,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强力整治、强制拆除,让它让路于人民,向文明让步。”通城县城市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综合督导办公室主任龙补兵说。

违法买卖土地、违法开发建设,是通城的一大顽疾,严重制约城市发展。绝大多数的房子,都不超过5层,这就是以前通城发展的高度。为此,通城县委、县政府将“两违”整治作为城市治理突破口,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排除一切阻力,彻底踩死私建审批,坚决杜绝私房建设,累计拆违12万多平方米。

“麻木”车无牌无照,不遵守交通规则,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道路安全。通城县坚持强力“禁麻”与有序疏导两手抓,最大限度消释改革阻力,拿出4000万元对“麻木”车进行回购,并提供300多个公益性岗位对重新就业困难的车主进行过渡性安置,使6000多辆“麻木”车得到稳妥处置,困扰多年的“麻木”车非法营运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红白喜事大量燃放鞭炮,不仅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及安全问题,更严重打扰群众工作休息,使人们不堪其扰,禁鞭呼声越来越强烈。通城县委县政府坚决移风易俗,推出城区“禁鞭”举措,组织查禁专班,取缔城区烟花鞭炮经营户,并坚持常年严格执法不放松,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形成了全民支持和参与的浓厚氛围。

5月29日,通城县塘湖镇组织专班对白沙村、石坪村的14座 “活人墓”进行了集中拆除。

“除了加大政策宣传外,我们还逐户进行摸排,对于违建的‘活人墓’、‘豪华墓’,每月不定点、不定期进行集中拆除,让老百姓不想建,不敢建。”塘湖镇分管负责人介绍到。

针对借丧事大操大办、搞封建迷信活动、兴建“活人墓”“豪华墓”等突出问题,通城县统筹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改革,全面破除陈规陋习。全县拆除活人墓1万余座,关停丧葬用品经营主体70多家,出台鼓励火化、公墓安葬等“五减免两奖励一优惠”政策,投资2亿多元高标准建设马鞍山城市公墓和100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城区火化率达到100%,公墓安葬率达到95%,生态树葬、水葬24例,通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改革试点县。

“两河四岸的改造,环境、绿化都变得特别美好。现在河水变清了可以划船了,还可以搞龙舟赛,作为一个通城县的老百姓生活在这里,感到特别幸福。”6月25日,在隽水河畔观看龙舟赛的杨伟民连连感慨。

近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按照“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的要求,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百日提升”和“百日巩固”行动;坚持党建引领示范,重点打造“353”、“106” 国道沿线、通四公路、大水公路、五保公路等5条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带,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和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同时,通过大力实施“五禁五治五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四城同创”,一大批城市建设的“拦路虎”“绊脚石”被扫除。短短几年,通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得到逐渐完善,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旭红中路、银城东路等城区交通“中梗阻”顺利打通,秀水公园、雁塔广场等公共设施建成使用,中心商务城、外贸博仁片区等旧城改造取得突破,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城东新区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滨河公园这么美,我每天都要来走一走,散散步。”住在隽水河畔的张女士说。

随着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一块块“硬骨头”被“拿下”,通城的经济发展、城乡面貌、社会风气、政治生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走在通城城区,交通有序,空气清新,街头路边不见了堆成山的鞭炮纸屑,空气中没有了刺鼻的硝烟气味,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一颗宜居宜业、生机勃勃的“鄂南明珠”正重现南鄂大地。

(编审:傅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