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佰》之志  传通城精神


【全媒体记者 胡强  胡远】近日热播的《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通城县200多名将士出征上海,血战四行、孤军不屈,充分展现了八佰壮士崇高的民族爱国精神。

胡战平,是“八百壮士”胡梦生的后人,听闻《八佰》的热播,从未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他,带着妻子、孙女观看《八佰》,在电影中看到父亲曾坚守过的地方,追忆曾经听闻的激烈战斗。

  八佰壮士后人 胡战平:我的父亲参加保卫战之后,避难在南京,跟我妈妈结婚,我父亲把我和我妹妹带到通城来的时候,我只有一岁大,我妹妹才一个月大,听我父亲讲起在上海抗日的时候,就跟今天电影里放的一样的,在四行仓库坚持跟日本人抗战,最后到英国租界之后还坚持跟日本人抗战。

据史料记载,1937年的上海烽火连天,10月上旬,淞沪会战进入后期,面对日军海陆空的连续轰炸,上海几近失守,国民党决定撤退重庆。考虑到几天后,在欧洲布鲁塞尔将举行九国公约会,盟国将讨论是否支持中国抗日,因此上海绝不能沦陷,必须要让外国人听到,中国人抵抗的枪声。

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伟民:据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八佰壮士,实际上只有400多人,半数以上是通城人,就是通城保安队调过去的一中队和三中队,所以我们通城又叫作八佰壮士之乡,四行仓库保卫战八佰壮士跟通城有着极大的关系。

杨研究员告诉记者,刚刚整编到国民党88师524团一营的通城兵都是些生涩的面孔,都还没褪去乡下农民的汗气,不知道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留守四行仓库,他们只知道祖国的大好河山正被日寇践踏,祖国的手足同胞正被贼人屠戮,有血性的通城儿郎,都会在此刻站出来,因为只有守住了国,才会有家。

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伟民:当时通城的县两支中队,甚至调到那里去干什么,他们都不一定很清楚,对淞沪会战的背景也不清楚,最后奉命由谢团长带领进驻四行仓库,这才清楚他们面临着一种什么局面。

1995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来到通城县摄制“抗日将士谈抗战”栏目,当时年逾八旬的万连卿在采访中说到,力量悬殊的四行仓库攻守战于27日清晨打响,枪声打破了上海战场的沉寂,它向日军,同时也向上海百万市民和租界里的洋人宣告:中国军队的抵抗仍在继续!河上有日军汽艇往来,用机枪、小钢炮对四行仓库不断射击,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

万连卿是通城县黄袍人,这个十四五岁的小伙子从未出过远门,只知道是上前线打鬼子,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片子里的“小湖北”就有壮士万连卿的影子。

八佰壮士 万连卿(采访来源中央电视台):在四行战斗中敌人进攻了几次,都被我们打回去了。

电影中,日军企图用炸药炸开四行仓库的墙体,打开一个突破口。战士陈树生情急之下,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从6楼跳了下去,与1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日军又开来了装甲车,企图撞开仓库的大门,通城兵葛先楼再一次用生命守住了四行仓库。四百余位士兵,以少敌多,和日军浴血奋战四天四夜,守住了四行仓库,重振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伟民:四天四夜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我们的中国军队,我们的通城兵,确实打得非常勇敢,非常顽强,这也是我们通城的一种拼命的精神,一种敢于人先不怕死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值得我们敬佩敬重。

八佰烈士后人 胡战平: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我们后人,应该像先辈们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保护自己的国家。

记者手记:当我在电影院听到“壮士许国,实为幸事”的时候,当我看到那些做人体炸药包的战士们跳下大楼并高呼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个个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心中好像有一团火爆发了。80多年过去,岁月的尘埃没有淹没英雄的名字,八百壮士是彼时弱乱民族留下的一个有关血性和尊严的传说,没有一个通城人能遗忘“八佰”,也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遗忘“八百”。

(编审:习水文)

(作者:通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