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看着,落泪了” 抗疫专题展览在武汉开幕

当一踏进宽敞的展厅、看到一面面红色的“疫情先锋队”队旗肃穆高悬,当曾经住过的方舱医院那一张张单人床铺、摆放整齐的洗漱用品再次映入眼帘,31岁的汪洋落泪了。10月15日,“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在武汉客厅开幕。

作为曾经的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康复的汪洋与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的援鄂医护人员代表、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工程建设者代表等一起,步入展厅。就在几个月前,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一幕幕守望相助、与生死竞速的往事,通过1100余张照片、1000余件实物展品、45段视频,辅以互联网+、VR、AR等技术,一一再现在人们眼前。

汪洋是武钢有限焦化公司的一名青年职工,今年1月底感染新冠肺炎。2月11日,他住进汉阳国博方舱医院,随着病情加重,先后被转至武汉市第五医院、火神山医院。3月28日康复出院。6月份,他顺利回到岗位复工。“是医生、护士们救了我一命。”今年护士节,他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给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的护士们送去节日祝福。

住院期间,汪洋曾拍下近3000张照片,记录医护们在一线奋战的点点滴滴。“看着看着,落泪了。想你们了。”今天,当看到展馆里那些熟悉、温暖的场景,他忍不住再次拍下照片,发送给远在山东、曾救过自己生命的援鄂医疗队队员们。一位叫“朵儿”的护士回复他,“我们也想你了,等我们组团去看你。”

重症监护室,是与病毒殊死搏斗、挽救患者生命的重地。医生与患者口鼻的最近距离,只有10厘米。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很容易喷溅到医生的面罩上,传染风险极高。这次展览,专门设置了幻影成像ICU场景,再现医护们为病患插管操作等急救情景。

一身白衣、来自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的科护师范小燕,忍不住在这里驻足。“插管流程快一分钟,患者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范小燕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8个多月前。2020年除夕起,全国各地医疗队伍星夜集结,陆续奔赴武汉。至3月8日,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5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武汉。

31岁的范小燕作为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大年初二与队友们一起出征,来到武汉市第九医院。从药品配置管理、处理医嘱、准备急救器材,再到照顾病人,保持医疗环境安全、清洁,队员们对一位又一位重症患者展开救治,直到3月20日才撤离。出征前,范小燕将一头长发剪短了,直至今天,还未及肩。

生死线上的抢救,既有惊心动魄的瞬间,也有充满温情的时刻。今年3月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7岁的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带着87岁的王欣老人做完检查回病房途中,共同欣赏落日余晖的画面,感动、振奋了无数人。今天,王欣老人也来到了现场。

回忆起大半年前的经历,老人仍百感交集。在布置有14位抗疫烈士遗像的烈士墙前,老人不禁流下热泪:“非常不容易,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烈士遗像,老人深深三鞠躬。

46岁的张旭,是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南分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身穿灰色工作服,他来到“火神山医院建设”展示区。一看到现场放置的黄颜色、轮胎上还带着风干泥土的吊车,张旭就想起了2月初的建设现场,为赶工期,自己一次次拍醒实在太累、在一旁和衣而卧打盹儿的司机师傅的场景,“就是一位位工友们轮番上阵、驾驶这一辆辆吊车,把一个个集装箱房间摆放到位。”

张旭年前腊月二十九夜里10时接令,大年三十凌晨两点赶到工地现场。整整9个通宵、10个白天,40000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建成;雷神山医院,18天建成7.99万平方米。

随后,张旭与队友们对医院展开维保工作,直至4月8日结束隔离,才回到家中。“作为一名普通人,想到自己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又觉得很自豪。”

在“艺术口罩赠送”现场,来自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代表们排成一排,逐一扫码,领取定制纪念口罩。展览还设置了“感受防护服”“援鄂医疗人员名单查询”等互动环节,配合光线设计、音效设置,营造出立体展陈空间。

此次展览由中宣部指导,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为期3个月。观众可通过网络预约,凭有效身份证件进馆参观。张旭打算,让正在读大四的孩子“也来看看”。

展厅出口,留言墙上贴满观众心声。一张淡黄色的便笺纸上写着,“老公:好想你,你在天堂还好吗?”有人画上一轮红日,一只白鹤展翅飞过,两边是“武汉加油”;有人写下“月亮不会奔你而来,星星也不会。但我会。”一旁贴着:“感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

(来源:中青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