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红色故事16】土地革命时期通城县域的三大苏区

      1930年1月至1934年夏季,是通城县党、政、军、群组织和苏区建设迅速发展的兴盛时期。此期间,通城县域内曾形成过三大不同系列的苏区。

      以黄袍山为中心建立的苏区,是全县面积最大、创建最早、存续时间最长的红色区域。1927年10月至次年2月,中共鄂南特委、湘鄂赣特委领导人沈国桢、毛贲虎等人先后在黄袍山开展活动,建立党组织,至1929年底,形成了以黄袍山为中心的红色苏区。它南起通城与平江交界的黄龙山,北抵崇阳梓木港,东至修水白岭,西达岳阳县边界建基山,包括超过通城县辖百分之五十的区域和邻县一部分,先后建立了中共通城县委、修通县委等县级组织,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部分。1935年10月,因国民党实行残忍的“四光”政策,黄袍苏区解体。

药姑山全景

     在县域西部的药姑山群峰迭嶂,林密沟深,绵亘通城、崇阳、蒲圻、临湘、岳阳5县之间,周围数百里,西扼京广线,东控武长路,是武汉、长沙的屏障,地势十分重要。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建有两个不同系列的党、政、军、群组织和苏区。西南以大港冲为基点,建立了湘北系列组织和苏区。

     1928年冬,湘鄂赣边特委派遣李湘恒等人在药姑山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党的组织。先后建立了湘北通城县苏维埃和党政合一的湘北工作团。下辖范围包括通城地域的大港冲区、鸦雀山区、尖山区和邻县的地域。1933年冬,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湘北工作团解体,药姑山西南片苏区并入东北片苏区;东北片苏区建设始于1932年夏。

     是时,湘鄂赣省委指示李济平为首的20多人组成的鄂南工作团到鸦雀山、桂竹源等地活动。9月,省委再次派遣徐自然等24人的工作团来到桂竹源,与鄂南工作团合并为中共湘鄂边工作团,1933年10月成立了湘鄂边县苏维埃。下辖范围包括以水口、墨烟、锦山、锡山等地为管辖区域设立的东关区和以建基山为中心设立的建基山区。年冬,药姑山西南片与东北片苏区合为一体,革命斗争进入更艰苦时期,至1937年夏,这里的革命组织在党的领导下,转入抗日斗争。

     药姑山苏区在红军长征后又经历了3年游击战争的磨炼,是通城县境内在最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最久的红色区域。这两大系列党组织存在的几年间,把药姑山苏区扩展到周围6县,发动和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使药姑山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物资、财源的主要供给地。

来源:通城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