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红色故事29】刘书堂挥笔歌农运

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在鄂东南苏区通城县基层干部中有一位很有名气的才子,革命烈士中塅苏维埃政府主席刘书堂。

刘书堂

刘书堂1908年10月7日出生于通城县中塅老新屋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入墪,断断续续读了7年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对书过目不忘,不仅能将《五经》、《四书》、《左传》、《幼学琼林》等古书横诵倒背,而且还能写一手出色的诗文和毛笔字。

刘书堂参加革命之后,工作忙碌之余,经常教工人、农民读书识字,给他们讲授革命道理。同时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写诗作歌颂革命,鼓舞人们的革命斗志。

1926年冬至1927年春,通城南区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农协会员发展到5199人,成立了24个农协组织,各农协还建立了农民自卫队。在县委和县党部统一部署的“三杀”(杀贪官污吏、杀土豪劣绅、杀流氓地痞)、“两抗”(抗捐、抗债),“两减”(减租、减税)、“一赶”(赶天主教神甫)的斗争中,刘书堂和黄云岸、徐步云带领南区农协会员和自卫队,打开八斗寺、观音堂、城隍庙、寿龙寺等公仓济民,捉拿李石保、赵就奎、毛际时、徐晓风等10多个土豪劣绅游行示众,逼其开仓放谷,交出银元,并将他们的 庄田、庄屋、耕牛、农具分给无土地的贫雇农,实行“耕者有其田”。

农民运动的胜利,使仗势欺人的神甫不敢催租,摇风摆扇的地主不敢逼债,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不敢横行,劳苦农民能挺起腰杆说话,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刘书堂深有感慨,挥笔作歌:

劳苦农工商,团结志如钢。

梭镖擎天柱,手戴红袖章。

只要不怕死,又有谁敢挡?

打倒土豪劣,杀绝吃人王。

同心打天下,家由工农当。

一朝得成功,民富国也强。

不久,这首歌唱农运的壮美诗歌便传遍了鄂东南苏区,大大地鼓舞广大工农群众的斗志。

来源:通城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