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红色故事67】红十六军激战隽水城

1930年10月,蒋介石陆续调集10万余兵力,准备对以江西南部地区为中心的根据地和湘鄂赣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在鄂东南苏区,敌人“围剿”的重点是阳新黄颡口一带的根据地和湘鄂赣三省交汇处的通城。

通城县政府设县保卫团,在县署内建警卫常备大队,辖3个中队,中队以下设若干分队,共200余人。在湖北省主席何成浚的统一部署下,配合“围剿”苏维埃地区。他们采取重兵包围苏区、占据城镇、修筑碉堡、截断苏区与外界联系的策略,企图困死苏区;同时网罗土豪劣绅武装和地痞、流氓、叛徒等,扰乱苏区后方,破坏苏区内部的联络。国民党军队在“围剿”中,一方面残酷屠杀群众,烧屋、烧山,抢劫粮食、财物等,妄图达到使群众和红军无法生存的罪恶目的;另一方面,胁迫每家每户派一人参加民团。企图在短时间内实行“集中兵力,以应付红军的分散游击;逐渐推进,缩小包围圈,压缩苏区生存空间;扩大烧杀,组织民团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力量”。

此次在鄂东南地区担任反“围剿”任务的红十六军,采取的方针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各县、区游击队、赤卫队紧密配合作战,主要担负截敌、堵敌、扰敌的任务,以迟滞敌人攻势,破坏敌人计划,粉粹敌人阴谋。

12月15日,蒋介石命令谢彬师留一部在通城、崇阳,主力向东移动,与到通城之陶广新编第三十一师,及到武宁之郝梦龄第五十四师联络,“在九宫山附近择要防堵”,限20日到达。“为指挥便利起见”,该师暂归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指挥。

12月17日,红十六军由湖南平江虹桥出发,向通城推进。当日,漫天大雪,寒风刺骨。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黄龙山天岳关,于下午抵达通城东部小镇麦市,恰与敌谢彬新编第十师第一旅第二团的两个营相遇,红十六军以第七师主力绕至官塘坳,将麦市后方截断,使国民党守军腹背受敌。经两个小时激战,消灭敌军一个半营,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长短枪140余支(挺),大大鼓舞了士气、提振了军心。

当晚,敌乘黑夜突围,至马鞍山停止。谢彬乃令第二团凭马鞍山阵地坚守,催调通山之第一、第三团回援。18日,红十六军全力向马鞍山进攻。经鏖战,歼敌过半。中午,赤卫军通城预备营及吴国珍率领的湘北游击大队和农民赤卫军共2000多人进抵通城城郊,配合红十六军攻打敌新十师花实秋团据守的县城。县城城墙又高又厚,东南两面是开阔地,北面有隽水河相阻。敌军凭借有利地形和精良装备,负隅顽抗。红军埋伏在城郊,伺机破城。下午5时许,敌4架飞机飞临通城上空增援。潜进城里作内应的赤卫队员到处扔炸药包,搞得满城轰响,硝烟弥漫。敌机误以为红军已占领县城,接连向城内投掷10多枚炸弹,炸得城内守敌血肉横飞。县长方超和团长花实秋被炸得摸不着头脑,越墙逃跑,急电省主席何成浚求救。趁城内敌守军慌乱之际,红十六军军部决定,由第七师向东门发起攻击。顿时,东门外的山岭上烧起了“望火”,冲锋号和喊杀声震天动地。国民党守军见东门吃紧,立即将主要兵力调往东门。红十六军第九师攻击部队和赤卫队、游击队乘隙架起云梯,鱼贯而上,攻进县城。经过一阵短兵相接的巷战,国民党守军“伤亡殆尽,势已不能支持”,残敌遂退至大沙坪待援。20时,红十六军攻克通城,将红旗插上了城楼。此役,红军共缴获步枪1347支,手枪30余支,轻机枪13挺,子弹15万发,俘敌官兵1500余名,收缴款项3万多元,军用品无数。还打开监狱,解救关押的群众42名,我军仅伤亡50余人。

12月19日正午,驻平江之国民党军2个团前来增援,企图将红军歼灭于通城。红十六军在撤退前鉴于敌情不明,仅稍与之接触,即撤离通城,使敌扑空。大获全胜的红十六军向群众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在主要集市和交通要道的显眼墙壁上,书写了大量的固定标语,还贴满了纸质标语。原计划召集一次大型群众庆祝大会,因时间关系,加之国民党军的飞机骚扰未能开成。战斗结束后,有一大批青年农民在胜利的喜悦中加入红十六军,同时经过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工作,有100余俘虏兵参加红军,还解决了部队的一大批给养。

12月25日,国民党军第二批增援的大部队陶广部两个师再次扑向通城,企图一举将红十六军消灭于通城。但是,红十六军早已迅速迂回到湖南平江县境,结果敌军扑空,国民党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失败。

来源:通城县档案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