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胜华,亦名方天佑,人称天篾匠,身材高大,虎背熊腰,1900年生于黄袍山雷吼背屋埚一个贫农家里,父亲方利根,母亲王氏。
方胜华年幼时出继于荻田石马屋,读私塾3年,由于天资聪颖,珍惜学习生活,因此,《左传》《幼学》和《诗经》《书经》《春秋》等诸子书籍,方胜华扎实读了几本,受益颇深。
1925年大旱45天,田地龟裂,颗粒无收。饥民四出讨米要饭,时而有老妇、幼儿饿死村头。方胜华不胜感慨,仰天叹曰:“如此世道,民何聊生?”同年冬,方胜华与塘湖龙印桥老牌楼屋的金旺丙结识。
1929年农历2月3日深夜,方胜华跟着金旺丙攻打东区团防局,火烧夏重九老巢,在牌楼屋揭竿起义,走上了革命的征途,成为黄袍山区最早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十三勇士”之一。
同年9月,方胜华由金旺丙介绍入党。10月,“湘鄂赣边工农红军支队通城第九大队”正式成立,金旺丙任大队长,刘永康任参谋长,方胜华任第二中队中队长。
1930年春,通城县的工农革命运动渐次高涨。各区、乡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夏初,黄袍山地区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们喜获赖以生存的土地。6月,以匠人为骨干,成立工会组织,方胜华兼任荻田区工作会主席,次年春任县总工会主席。他把手工业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红军反“围剿”斗争搜集情报、传递消息,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1932年10月,通城独立第三营成立,营长张文彪、政委丁金保,方胜华任参谋长。在历次战斗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参谋长职责。为了巩固苏维埃政府,方胜华率领清水游击大队,与区苏主席王东原一道组织地方赤卫大队,利用该地山高水陡、森林茂密、幽谷险峰的天然地理条件,在谢家沟、青石洞、猪婆港沟、大溪洞、守仙洞、龙潭洞、石马洞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在此地办起了红军医院、兵工厂和被服厂,为支援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0月中旬,独立三营为了打击葛皇甫“铲共团”的反共嚣张气焰,方胜华与县委书记周凤安奔赴修水请调援兵,经修水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陈桂生同意,由营长袁立生、政委王炳升率两个连的武装和一个40余人的号兵队,经小沙坪,过乌石洞、石坪塅,屯扎在黄袍山朱家嘴。葛皇甫闻讯,深夜率600余人枪包围朱家嘴,政委王炳升不幸牺牲。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方胜华急中生智,迅速组织号兵队全部冲锋吹号,被困的红军顿时精神大振,他们人自为战,班自为战,以一当十,发起反攻,在半小时内,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待红军独立三营前来驰援时,只见袁营长和方参谋长正在指挥战士们打扫战场。周凤安和县苏维埃总务处长胡亦率领群众送来3000多斤大米,10余头猪等慰劳品,两县红军欢庆胜利。他们在塘湖朱家林墙上写下了“拥护红军、消灭白军”、“大力支援通城”的标语,90多年后仍清晰可见。
1933年6月通城县苏主席何家全投敌叛变后,引国民党十九师、八十五师袭击县苏机关,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7月,省苏维埃政府派晏桂先重建通城县苏,方胜华当选为县苏维埃主席。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他与县苏副主席兼军事部长刘永康一道,分头收集独立营剩存的指战员以及修水边境失散的红军,将这支农民武装整编扩建为“修通独立团”,多次在麦市、大溪、上源、高枧、青林、桃树港等地与“铲共团”作战,保卫了苏区。
1934年“六·七事变”后,湘鄂赣苏区大部分被敌人占领,修水县苏机关被迫转移到黄袍山与打散的通城县苏组建修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方胜华担任白区地下工作团团长。他经常深入白区搜集情报,建立交通网,开展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1935年10月,修、崇、通3县地方反动武装和国民党匪军大举进攻黄袍山区,修通县苏区、乡大部分骨干牺牲,苏区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幸存的人员疏散隐蔽,坚持游击战争。一日,方胜华与李辅国在大冲源被“铲共团”抓捕。为防止他逃走,凶残的敌人在他的脚下刺了一刀,血流如注,走一步,一个血印。由于流血过多,实在走不动了,团丁就拖着他走,最后用梯子抬着送到县城领赏。在牢房里,“铲共团”拷问:“你是红军什么官?”方胜华回答说:“我们红军没有官。”又问:“只要你供出红军组织情况,就不杀你。”方胜华豪迈地说:“红军遍天下,到处有组织。红军是杀不绝的。”
方胜华在手拷、脚镣、皮鞭、烙铁面前,毫不屈服。1935年10月,他英勇就义于通城县教军场,时年35岁。
来源:通城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