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红色故事89】郑季秋转战赣北

1898年春,郑季秋出生于通城清凉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0岁就跟着哥哥郑天秋到宜丰逍遥一带走纸棚,过着“三年没睏两年床,山中野菜当主粮”的悲惨生活。由于家境贫寒,年过三十,仍然是孑然一身。

1928年冬,湘鄂赣边特委派邓希知、刘小青、李鉴湖等7人来到宜丰组成地下党支部。在找桥、逍遥石桥等地首批吸收纸工郑季秋、管仁义等十几名积极分子为赤色工会会员。年底,郑季秋发展了郑天秋、徐大成、聂章福等20多名通城籍纸工加入工会。在四壁透风的茅棚里,这批衣衫褴褛的受苦人跟着郑季秋举起了粗壮有力的大手,一字千钧地念着誓词:

“我自愿加入赤色工人委员会……。头可断,血可流,此志不可夺!”

1930年初春,郑季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月8日,湘鄂赣边境特委作出了“三·一八”武装总示威的决定。根据宜丰特别区委和武装暴动指挥部的指示,郑季秋于3月初在逍遥成立了赤卫队,率部参加了“攻打百丈寺”和“奇袭硝磺局”的战斗。5月中旬,宜丰各地按规定的条件选拔了1400多人,集中在找桥整编,正式成立宜丰特别区赤卫总队。郑季秋任第二大队大队长。5月30日,二大队配合宜丰特务队和红八大队攻打天宝民团驻地昭公祠后,旋即开到潭山,活捉“怡怡和”商号大土豪刘将宾,勒令其家属交出鸟枪30支,银洋3600块和鱼、肉、面、粽子等100担过节物资,送到逍遥苏区。端午佳节,军民同饮,载歌载舞,庆祝胜利。

9月4日,郑季秋诱敌深入,在八叠岭扎上口子伏击修水、铜鼓2县进犯的民团,击毙敌修水第二区保卫团代团长王锦春,打死打伤民团400余人。

1931年7月,郑季秋任宜丰警卫营宣传委员。10月,红十六军补充队伍,郑季秋动员哥哥郑天秋以及杨佛保、徐大成、聂章福等18名身强力壮的通城籍战士参加红十六军,编入九师二营三连。

1932年5月,修铜宜奉临时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郑季秋任苏维埃政府事务长,由于工作积极而受到上级的表扬。1933年春,郑季秋调任修铜宜奉县大段区游击队政委兼土地委员,指导高岭、匡竹、清洞港3个乡苏的土地革命工作。他认真组织辖区村党支部书记、乡苏主席、土地委员以及各群众团体代表学习土地法令、省苏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以及有关指示、决议,然后进行人口和土地调查,划分阶级成分。在此基础上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烧毁田契、债据和账薄,把耕牛、犁耙和房屋分配给贫雇农,现金和金银器皿充为军饷。白天,郑季秋和土地委员会的同志一道插标定界;晚上,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分配方案。把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曙光送进了劳苦大众的心田。

1934年“六七月事变”后,修铜宜奉苏区陷入敌手,根据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关于死守修铜宜奉边的指示,各地纷纷建立了工作团,在县委、县苏、独立团均被冲散,大批革命同志惨遭杀害的严峻局势面前,郑季秋临危不惧,主动秘密到各地联络和收集失散的同志,把他们隐蔽起来,保存了一批革命的力量。不久,郑季秋与边特委取得联系。他积极协助边特委组织了天宝游击队和逍遥工作团,并担任工作团主任,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与冷述金、管仁义、刘斌所领导的3个工作团,互相联络,团结战斗,高举修(水)、铜(鼓)、宜(丰)、奉(新)等地区的革命红旗不倒。

来源:通城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