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对接成功!这些“湖北造”全程护航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随着这次对接成功,在鄂央企科研院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承担了此次发射中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的全部动力装置、“神舟”飞船的全套结构密封系统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分别应用于火箭和飞船系统,全程为空间站建设护航。

据悉,3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计划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空间实验及测试等工作,并在太空生活6个月。前期,由四院42所研制的航天员舱外航天服、二氧化碳吸附药盘及“太空厕所”组件等,已由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送入天和核心舱内。四院研制的产品涉及空间站“船、站、服、员”四大系统,全程服务保障空间站建设,为航天员长期在站工作生活提供安全和生活保障,让驻守在"太空家园"的航天员安心工作、放心巡天。

由于头顶标志性的形似“避雷针”的装置——火箭逃逸塔,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了长征系列家族中辨识度最高的一款火箭。整个逃逸系统由大小10台发动机组成,全部由航天四院研制。

逃逸系统全部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瞬间产生巨大推力的特点。她的作用是一旦火箭在发射升空阶段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能够按指令点火工作,在2秒左右的时间内,迅速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到2-3千米以外的安全地带,帮助航天员安全逃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火箭上的“救生艇”。

逃逸系统由低空和高空两组发动机组成,分别承担从火箭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起飞后120-200秒左右两个时间段内的救生任务。

第一阶段为低空逃逸,救生任务主要由逃逸塔完成,被称为“有塔逃逸”。逃逸塔由大小6台固体发动机组成,一台逃逸主发动机、一台分离发动机和四台偏航俯仰控制发动机。在火箭起飞前30分钟、起飞后120秒内,飞行高度39千米以下时,如果发生危急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主发动机会按指令点火工作,配合偏航俯仰控制发动机,像拔萝卜一样,将航天员乘坐的轨道舱、返回舱从火箭整流罩中拖拽到1500-2000米外的安全区域,再通过携带的降落伞减速,安全着陆到地面。而如果这一阶段火箭飞行一切顺利,120秒后分离发动机则会点火工作,实现逃逸塔与箭体的自行分离。低空阶段的护航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阶段为高空逃逸,救生任务主要由安装在飞船整流罩上的四台高空逃逸发动机完成,被称为“无塔逃逸”。火箭飞行时间120秒-200秒、飞行高度39-110公里期间,一旦逃逸系统检测出火箭发生了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系统会自动发出,或者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手动发出逃逸指令,高空逃逸发动机就会点火工作来完成救生任务。而期间如果火箭飞行一切顺利,200秒左右后,高空逃逸发动机会与整流罩一起与箭船分离。至此,四院逃逸系统飞船发射阶段的护航使命就全部完成了。

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开展以来,他们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随同长征二号F火箭一起,先后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多次无人、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助力完成了历次完美飞行,次次不辱使命,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