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也分别被称为“地球之肾”“地球之肺”和“地球之心”。多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建立64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含香港1处)、29处国家重要湿地、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93处湿地公园。
正因如此,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于2022年11月21日—29日在湖北武汉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会上,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审议公约发展战略等重大事项。那么,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可喜成绩?明年召开的大会将如何传递湿地保护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在公众的印象中,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中海洋与森林都有十分明确的边界,可是该如何界定湿地似乎不太清晰。长久以来,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国际上对于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这一定义。直到197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按照这一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在我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我国湿地专家委员会知名专家、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指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北半球位居首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也源于我国湿地资源在全世界湿地资源中的重要位置。
袁兴中说:“我们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高寒沼泽湿地,青藏高原,另外我们也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河河口湿地,像黄河口,像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以及长江口的湿地,所以我们国家的湿地资源,无论是讲湿地资源的丰富度,还是讲湿地资源的独特性,在全世界都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签署,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现有172个缔约方。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由公约秘书处主办,东道国承办,此次将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袁兴中介绍,加入公约以来,中国政府在湿地保护方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中国的湿地保护成就在全世界有目共睹,长江湿地保护网络、黄河湿地保护网络、滨海湿地保护网络、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几大湿地保护网络基本上实现了对我国国土空间的全覆盖,成为全世界湿地保护的样板和标杆。”袁兴中说。
有调查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我国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到90年代中期,大约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有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
2016年,国务院颁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021年10月19日,湿地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这是我国首次专门为湿地保护立法。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中国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明祥教授表示,这一数字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现在我们(的湿地保护率)已经52%左右了,这个数字在全球比较高,我不敢说是最高,名列前茅是毫无问题的。我们‘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纲要里面,要求将来我们的湿地保护率达到55%,这是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目前,我国已建立64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含香港1处)、29处国家重要湿地、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93处湿地公园。袁兴中教授表示,目前,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状况总体良好。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资料,截至2020年底,近5年来,中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处,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9处,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湿地保护的面积不断扩大,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我们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
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达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平衡,是国际湿地公约的宗旨之一。为此,我国还十分重视家门口的“小微湿地”的保护工作,2018年,中国首次向国际湿地公约委员会提交了《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并获得通过,中国正在向全世界展现湿地保护方面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张明祥教授提醒,随着我国湿地保护工作逐步推进,在城市中,也可以轻易接触到湿地,甚至可以到湿地公园中游玩,保护好“地球之肾”,我们人人有责。
张明祥指出:“湿地多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我们注意不要穿鲜艳的衣服,比如红色、黄色等,对鸟来讲,它是一种警戒色,你还没靠近,它就受到惊扰了。我们在湿地观赏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些安全距离,总的来讲,湿地保护还得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