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阵地。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是突出问题。
“工业互联网是持久战,是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长期任务,也是我们人才培养面临的长期任务。”在“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专题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说。
人才成为工业互联网短板
发展工业互联网,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量庞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研究显示,随着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产业加速转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正快速转变,形成橄榄型结构:管理和研发人才占15%,一线普工占40%,中间的技术技能人才占45%,并且中间的技术技能人才占比在不断扩大。
而当前,人才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短板。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称,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总量约300万人,流入本领域的高校毕业生为5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工业互联网相关岗位需求。此外,工业互联网领域还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
数字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呼唤新工匠。突破人才瓶颈,对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培养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新工匠,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最有效、最基础的途径。数字时代,重要的是培养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
“三链”需无缝衔接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人才短板问题的出路。”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宝友说。职业教育要聚焦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通过产企业与学校联手,培养具有数字化动手能力、数字化知识能力、数字化操作能力的人才。
有关专家会上表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双元制“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创造了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
“坚持坚持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建设学校企业双师队伍,教师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向产教结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变。”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海平介绍,该校近年来对接产业、优化专业,成立工业互联网学院,开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10个新工科专业,2021年学校招生人数翻了一番,其中工业互联网学院招生1500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生力军。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