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2月10日电 题:唤醒“沉睡的资源”——安徽明光推进“宅改”试点观察
“在镇村干部支持下,我租赁了鲁山村的一些闲置房屋,开办了农家乐和酒坊,现在总体销售形势不错。”正在农家乐里忙活的卢炳战说,他聘请了当地约10名村民,每月人均工资4000元左右。
卢炳战是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涧溪镇鲁山村卢家酒坊负责人。获悉村里有闲置房屋的消息,他考察后决定租赁,投入近200万元改造。去年10月以来,农家乐和酒坊相继开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他准备扩大经营规模。
涧溪镇鲁山村卢家酒坊的工人们正在忙活。
如今,像卢炳战一样受益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人还有很多。明光市地处皖东,辖17个乡镇街道、152个村(社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65万,面积2335平方公里。明光市农经总站站长王厚平说,自去年10月以来,该市稳妥推进“宅改”,坚持试点先行、全域并进,摸底数、做规划、建制度、破难题、确实权、颁铁证、促利用,努力盘活闲置资源、保障农民权益。
记者了解到,明光市提出六项“宅改”试点内容,分别是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和健全宅基地审批监管机制。
“我们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盘活闲置农房430间、宅基地622.5亩。”王厚平说,截至目前,发展乡村产业项目10个,涉及的村集体及农户年增收245万元。
与此同时,明光市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成立132个村级和1515个组级村民“宅改”理事会,选聘1264名“综治户长”担任宅基地协管员,实现建前选址、建时放线、建中巡查、建成验收“四到场”,从源头制止“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批东建西”等行为。
“今年7月,我家领到了这个‘红本本’,用途、面积等写得清清楚楚,相当于让房屋、土地都有了‘身份证’。”张八岭镇张八岭村村民刘传霞指着手中的不动产权证书说,“有了这个‘红本本’,不用担心因权属不清再发生纠纷了。”
村民刘传霞展示不动产权证书。
确权颁证保权益,激活权能兴乡村。张八岭镇党委副书记陈福绪表示,截至目前,该镇已打证颁证5398本,颁证率91%。“明晰宅基地产权有利于对分散的土地进行规整、治理,实现土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利用,推动乡村振兴。”
在着力激活“沉睡资源”方面,明光市还支持人口少、占地大、设施差的村庄群众自愿腾退,采取整体搬迁、统规代建方式集中安置、统一配套,腾退集体建设用地811.2亩。
明光市涧溪镇鲁山村经整治后的民房。
一些地方把“零碎资源”改造利用起来。“我们积极探索‘以改促融合,融合促改革’模式,努力盘活利用清理出的村庄间隙地。”在一块间隙地边,涧溪镇镇长崔艳说,通过打造“爱心农场”种植蔬菜和艾草1123亩,年收入147万元。
“‘宅改’试点给咱带来了实惠,我把家里的三间空瓦房租出去了,领到了1.6万多元租金。”涧溪镇鲁山村村民胡元友说,“这几年,村里的产业慢慢做起来了,环境变好了,家门口修通了水泥路,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