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千年风雨,文物能告诉我们什么?

修复文物的过程

也是探寻历史原貌的过程

“鱼鳖有水,不乐高堂。燕雀群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之妻,不乐宋王之妇。”韩鹏的妻子贞夫面对宋王的强娶与迫害,选择殉情反抗,两人死后化为青白两石。恼羞成怒的宋王将石头丢在路边,石头之上长出连理树,宋王又下令砍树,两人则化作鸳鸯,最后鸳鸯落下的羽毛杀死宋王。

《韩朋赋》细腻地刻画了韩鹏贞夫之间忠贞不屈的爱情,触动了众多读者。这个故事被收录在敦煌遗书中,翻开敦煌遗书,像《韩朋赋》一样动人的故事俯拾即是。此外,还能看到不同版本的名篇佳作,如李白的《将进酒》就有敦煌遗书版本《惜樽空》。

饱经风霜的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收录了自东汉到元代年间的众多文献资料,总计数万卷,包括佛典等宗教文献,经史子集、官私档案、医药天文、诗词俗讲等内容,其中佛经约占90%,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

根据这些分散地,可以想见敦煌遗书经历过的苦难。

1900年,敦煌遗书现世,等待它们的并不是被妥善珍藏,而是流落他国的漫漫无归路。

1907年,英国人用马蹄银骗走几十箱遗书﹑遗画及其它文物。

1908年,法国人用银子骗走众多写本和古代佛画与丝织品,盗走了藏经洞中最具价值的精华部分。

1905年至1914年间,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先后从莫高窟盗买大量经卷……

百余年间,敦煌遗书先后遭受过盗卖,丢失、损毁等伤害,经历过中华民族的苦难屈辱史,也见证了国家一步步踏上复兴之路。

敦煌遗书对于研究我国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对追溯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有着很好的佐证价值。

不仅敦煌遗书,所有文物古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明信息,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凝聚着灿烂的精神文明和民族智慧。据统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达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达1.08亿件/套,其中,需要修复的文物占比近4成,超过16%的文物残缺或严重残缺。

这些承载着不同形态文明的文物,往往经受过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大量文物因保护不当而消失,亟待专业的保护和修复。

文物保护之困

“敦煌遗书的修复难点在于,文物本身纸质材料的材质属性很难复原同时代的纸张。”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修复师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化验分析敦煌遗书的纸张碎片,依据检测成分寻求古法造纸的原始材料,邀请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人还原出与敦煌遗书纸张结构相同的纸样,最终将还原纸张用于修复敦煌遗书。

修复师为敦煌遗书涂刷粘合剂,以修补纸张

值得一提的是,纸质文物由于存世时间超百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老化问题,合适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和光照环境可有效降低纸张老化速度。鉴于此,为了避免文物在修复过程中遭到破坏,修复师还需专门对敦煌遗书的保存场所进行了恒湿、恒温的环境建设。

敦煌遗书仅仅是文物修复项目的一个缩影,不同文物对修复技艺与保存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意味着需要大量术业有专攻的修复师加入到文物保护行业中来。而现实是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缺口严重。早在2015年,文博系统对全国文物修复人员进行了调研估算,结果显示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万人。

此外,长线复杂的文物修复工作对资金需求巨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地方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主动加入到文物保护修复行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资金投入压力,推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获得更多重视。花呗也是众多支持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中的一员。

花呗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支付宝公益基金会合作,通过设立针对文物保护的专项公益基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花呗文物守护专项基金”,为推动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资金支持,敦煌遗书就是其支持修复的项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风雨琴、三星堆青铜人像等文物也已被确立为首批计划支持修复文物。

来!一起修文物

修复三星堆文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即使不是专业的修复师,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支付宝上搜索“守护文物”,即可进入“文物守护计划”互动界面,用小锤子敲打帮助三星堆青铜人头像恢复原形,用小刷子除尘,修补残缺的部位。足不出户“修文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古蜀文化的魅力。

截至目前,支付宝上的虚拟文物修复体验,已吸引两亿人参观,3700多万用户完成了文物的模拟修复,成为“文物守护人”。同时,真实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在实时开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花呗文物守护”专项基金会对真实文物进行捐赠,支持文物的修复工作。目前,20卷敦煌遗书已在修复中。

爱看国宝故事、爱看修文物,大概是Z世代年轻人最“复古”的爱好之一。观看文物修复师们如何让文物焕然如初,让年轻群体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民族历史与文明。这种公益互动的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随时随地了解文物知识、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

在文物修复领域,“修旧如旧”是一条传承多年的宝律。修复文物的过程,也是我们一点点描摹历史原貌的过程。透过文物的斑驳印记,我们有机会隔着时空触摸历史,瞧见数千年的历史风光;通过修复师的巧手,我们清晰地绘出民族文明的传承之路,感受文物自身所散发出的美好光辉。

毕竟,修好一件件文物,就是在修复我们的历史。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