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科技 创新开局 | 科技兴农不断深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种子与耕地问题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探索实践。

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们正在对他们培育出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进行研究,这项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提升粮食产量。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科研团队从2015年起,就率先开展了这种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新策略的研究工作。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余泓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做的异源四倍体水稻,比传统的水稻多了一对染色体。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异源四倍体水稻有望在将来实现抵御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并在我国大面积的盐碱地上种植,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更强。目前,李家洋院士科研团队已经成功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再生、遗传转化与基因组编辑体系,建立了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证明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的可行性。

除了种子问题,耕地问题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记者看到,即使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农业科技人员依然在走村串户为农户们传播玉米增收的科学技巧。

从2007年起,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在东北黑土地开展了以土壤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为核心的科学研究,并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实际情况,在梨树县推行以秸秆覆盖加免耕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梨树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秸秆处理难的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当地黑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农业科技人员告诉记者,东北黑土地的保护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多年来,通过龙江模式的实施,当地的黑土种植区已经可以实现春季地温提高0.5℃,耕作层厚度增加32到35厘米,作物增产达到10%左右。截至目前,龙江模式已经累计推广了1600多万亩。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