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有得 构筑长江“绿色屏障”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放”重任在肩。近年来,湖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吸引全社会参与保护母亲河,全力书写荆楚“绿色答卷”。
记者向昊:“跟随我们的镜头您看,没有一栋住宅,没有一栋厂房。这里不是乡村,这里是武汉市蔡甸区。在这个遍地是产业的区里,却有着这样一条长度约50.6公里的‘无人区’。这一切,都要从我旁边的这条河说起。”
全长195公里的通顺河,流经潜江、仙桃、武汉三市,在蔡甸区汇入长江。为此,当地拒绝了十多家工业企业的入驻。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蔡甸区分局局长陈宇:“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想进驻我们蔡甸区,(我们)都是一一拒绝,拒之门外。宁愿不要这种发展,也不让我们保护的心血付之一炬。”
武汉市蔡甸区副区长胡王瑩:“投入了接近6个亿,流域的水质由过去的劣五类,提升到现在的三类。”
以制度性安排,让保护者多多受益。到2021年,全省已实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因为通顺河流域治理效果明显,蔡甸区就见到了“回头钱”。
武汉市蔡甸区水务和湖泊局局长曾宇:“2020年,我们生态补偿区里拿到了一个亿,补上来的这些钱,(补偿给)保护通顺河做出牺牲的乡镇,特别是农户、渔民。”
节能减排 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共抓大保护,在湖北的企业中也有高度共识。截至2021年12月22日,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3.65亿吨,成交总额86.51亿元,总开户数、市场履约率等指标全国领先。活跃交易的背后,是企业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碳中和”管理高级主任师易祥:“2021年,我们自宝武重组以来,第一次实现了碳配额的盈余,然后通过这个碳交易取得了大概大约600余万的营业外收入,我们后续都会全额的投入到节能技改项目中去。”
就在上个月,武钢投资81.2亿元的节能环保项目群正式开建。仅一台投资14亿元的铁矿粉的烧结机,每年就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数万吨,并额外发电1.1亿度。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天宝:“(碳交易)它能够发挥一个绿色聚宝盆的作用,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向湖北流动,推动湖北省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
建立“两山银行” 共享生态红利
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近期,湖北还成立了首家“两山银行”。绿水青山,如同商品一样有了明码实价。咸宁赤壁周郎村村民朱艺平,把自家原生态的土地存入“两山银行”,换回来贷款。
赤壁市赤壁镇周郎嘴村村民朱艺平:“通过这个‘两山银行’,把那个房地基作为抵押的话可以贷款,贷了22000块钱。”
让朱艺平意想不到的是,不仅贷款不需要利息,银行反而每年付给他2200元的利息。存进银行的资源,则由赤壁两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赤壁市两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朝霞:“结合赤壁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做出特色 。”
在长效机制的推动下,截至目前,湖北长江干线已取缔非法码头1211个,腾退岸线149.8公里,生态复绿856万平方米。刚刚过去的2021年,长江湖北段干流全线水质提升至II类,达到历史最优。湖北绿色转型景气指数显示,2021年以来,全省单位投资额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建设项目含金量、含绿量水平逐步提升,绿色转型工作步伐明显加快。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