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激发投资活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1年上半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2%,两年平均增长20.8%;数字技术应用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3%,两年平均增长26.4%,其中,互联网相关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收入两年平均增长分别为46.5%、27.1%和26.1%。数字经济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需求,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新技术的突破,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催生新的经济范式,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数字经济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统计,34个经合组织国家制定了国家数字战略。我国数字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增长极之一。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同比增速位居全球第一。抢抓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这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对于我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充分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当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产业数字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端口,是数字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数字技术正在驱动传统的产业发展范式持续创新,赋予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力。要以工业互联网为依托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赋能农业农村,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进一步发挥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叠加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场景深度融合,实现“中国智造”;加速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创新应用,增强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条的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健全农业基础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完善农产品数字化溯源追踪体系,加快实施一批农业创新示范项目;依托数字技术促进农业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优化、供给多元化;丰富文旅、医疗、教育、体育等线上服务应用供给。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图为2021年5月14日,位于吴江区盛泽镇的恒力化纤工业丝智能车间内,机器人在自动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一大批中小企业特别是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面临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困难,人才支撑不够、动力意愿不足、技术能力较弱。要帮助中小企业走出数字化改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鼓励平台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数字化发展资源、提供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和“瞪羚企业”。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落实好助企纾困政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强化数字经济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数字经济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提升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有利于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短缺是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造就数以亿计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和数字化动手能力的人才。

加快形成结构多元、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培育海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引导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以赛促研、以赛促学,广泛组织开展与数字技能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着力培育更多创新研发与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推进数字经济和前沿数字科技创新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领军型人才。培育大量善于跨界整合的高端人才,加快推进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发展新兴交叉专业,促进各学科互促共进。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实体,也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的主体,要引导企业优化综合型数字化人才的开发投入机制和选拔培养体系。

提升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主题活动,营造社会共同关注、全民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让数字素养和技能融入经济、走进生活、植入文化、深入人心。塑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秉持包容审慎原则,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构建技能型社会,加快建成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数字学习体系。开发和共享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技能稳步提升,弥合数字鸿沟。

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权、先进数字技术产业的主导权,才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必须营造一个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融通、制度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激发创新的内在潜力。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实现数字技术的“非对称”赶超。把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聚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布局共性技术。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在创新决策、创新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导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研发—转化—生产”良性循环的创新链。搭建面向数字科技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数字技术和通用软硬件的开源开放。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协助“卡脖子”攻关企业开拓市场,发挥海量应用场景优势,牵引相关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融通聚合。激励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和成果评价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与数字经济创新活动需求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金融活动赋能,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实现金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数据链多链互动、高效协同。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统筹好数据的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构建多层次的数据交易流通共享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和无序扩张。

适度超前开展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数字产业集群与数字基础设施是“车”和“路”的关系,应该适度超前布局铺“路”,让“路”等“车”,形成“以建促用”的发展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投资乘数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能够“一业带百业”,是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举措。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新基建投资,搭建数字经济创新载体。前瞻性部署新基建项目,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

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应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中积极作为,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全人类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各国数字化发展鸿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各国共同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推动“数字丝绸之路”与国内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融合发展,进一步畅通经济内外循环。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政策、规则等“软联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沿线国家形成多层次对接合作。针对沿线国家数字化发展现实应用场景,弥补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强调以“绿色”与“数字”协同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推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提出促进数字时代互联互通倡议,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贸规则制定。要进一步深化数字经贸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数字经济领域全球科技合作与科技创新治理,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数字贸易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提高跨国数字贸易平台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对话协商,积极参与数字经济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国际数字治理规则研究与治理政策储备,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