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早晨雾气弥漫,寒气逼人,年味也渐浓了,务工返乡的人越来越多,对于留守儿童占大多数的农村小学而言,正是一年家访的好时机。微信群里家长关切地询问孩子期末考试的成绩,老师们也想知道孩子们放假在家状态如何。于是我和班主任葛老师,英语老师周老师相约踏上了603班的家访之旅。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班上的尖子生-付慧的家里。付慧的妈妈经营着一家早餐店,早上正是她最繁忙的时候,看到我们三位老师的到来,付慧妈妈热情地迎接我们。
“付慧这个孩子,学习习惯好,懂事听话,老师们对她都很放心。今天来家访主要是看看孩子寒假在家生活学习都是怎么安排的。”“我们家作息都有严格的要求,两个孩子都能自觉遵守,付慧上午写寒假作业,下午去上舞蹈课,晚上我会抽空和孩子一起阅读,完成每天的阅读打卡。”
付慧妈妈每天会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读书记录卡,看着视频里坐着笔直,脸上挂着甜甜笑容快乐地畅游在书籍的海洋中的小姑娘,看着从笔端流淌出的那一行行秀丽的笔记,看着一天比一天内容更丰富更精彩的阅读感悟,我发自内心的欣慰,并每天第一时间送上一个赞。
从疫情开展线上教学开始,不少家长抱怨半年不能去学校,神兽们在家,手机,平板俨然成为了学习的天敌,可在付慧妈妈每天的朋友圈里却是孩子们在家做家务、看书,下棋、练书法、练舞蹈的日常。走进付慧的家,我深深感受到,拥有一位用心教育,时刻关注孩子,在孩子成长路上不缺席的家长会是一个孩子毕生的财富。
下一站,我们选择了去卢金叶家,卢金叶是这个学期来的转学生,来到新集体,在我的第一堂课上,她没有丝毫的胆怯,大方自信的举手答问。课堂上表现十分认真,课下有问题及时请教。目光之中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望。
来到卢金叶的家,卢金叶的妈妈正在接听客户查询包裹的电话,偌大的快递站被里外三层排队拿快递的人围得严严实实,我搜索了一圈,才在快递架下找到那个熟悉的小小的忙碌的身影。我在一旁默默的关注她,询问收件人电话,取件码,找包裹,扫码,取件。一套流程操作娴熟,有条不紊,面对繁杂的场面,没有一点慌乱,面对年纪大的老人说不清楚信息,也能耐心细致提供帮助。我们打趣地和卢金叶妈妈说,你这个“寒假工”可帮了大忙了。
卢金叶妈妈告诉我们:“年关将至,快递站确实忙不过来,孩子看到我经常忙得吃不上饭,自己主动提出帮忙,孩子大了也应该帮助大人分担力所能及的事了,也要让她体会一下我日常的辛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没有打扰这位专心致志的“打工人”,简单询问了家长孩子在家的情况,叮嘱家长注意疫情防控,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就离开了。
走在路上,卢金叶妈妈的话还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回想。我想卢金叶妈妈的教育方式值得现如今大多数家长学习借鉴。大包大揽的包办模式正在吞噬大部分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的溺爱使一些孩子成了生活的“低能儿”,思想的“巨婴”。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孩子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受益终生,家长切忌过度的付出,把孩子本可以靠自己努力获得的价值感、成就感给扼杀在摇篮里了。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利用寒假,让孩子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当中去,不失为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最好契机。
紧接着,我们去了洪扬宇家,洪扬宇的奶奶打开门,不好意思的说:“有点懒哦,还没起来”。快十点了,这个家伙居然还赖在床上。大约知道是老师来了,楼上开始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过了一会儿,脸睡的红扑扑的小女生才出现在我们面前,低着头,搓着手,说了句老师好,又“逃”回楼上了。奶奶开始抱怨:“手机真不是个好东西,放假在家里就是抱着手机,有时候说在网上学习,我也不懂,我只知道自从有了手机,成绩就下降了。我年纪大了,又不听我的,老师们请你们一定费心多管管,这个孩子还是有学习能力的。”看着奶奶一脸的着急,我也感到百感交集,作为教了她两年的任课老师,我当然知道这是个学习的好苗子,且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只是缺乏自律能力,离不开老师家长的监督,属于抓紧就进步,松懈就滑坡的类型。
像她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小学占多数,留守家庭留守儿童属实不易,为了生计,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机会。走出洪扬宇的家,我忘不了孩子逃避的眼神,我忘不下奶奶殷切的期盼……我在笔记本上,将她的名字列入了重点家校联系的行列,让家校携手,一起让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重新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
走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淅淅沥沥的小雨沾湿了头发,说实话,家访的路并不好走,学生的家并不好找,错综复杂的小路让导航也时常迷路。可是在这“不太好找”的路途中,有早早等候在村头的学生,有一杯又一杯送到手中的热茶,有不顾劝阻执意冒雨相送的家长。这都足以驱散严寒。
家访,是教育最美的行走。家访是联系家校的桥梁,只有推开学生的家门,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门,家访,不仅用眼睛去看,更用心去聆听,家访让我深知教育有温度,肩上有责任,脚下有行动。
沙堆中心完小 李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