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换装中国“心”!“航空发动机是要不来、求不来的!”

在去年第13届中国航展上

换装国产发动机的歼-20

首次展示强悍的机动能力

↓↓↓

歼-20为什么要换“心”?

换装中国“心”意味着什么?

近日,记者探访了

研制相关技术的实验室

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院长李志强

李志强

航空发动机是求不来的

只能靠我们自己造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要不来、求不来的!如果是引进,我们的发展就受制于别人的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发展可以促进飞机的发展。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军用飞机,航空发动机就必须要做强,而且要自主保障。”

李志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带领科研人员研究先进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目前已获得广泛应用。

记者造访的实验室主要研发的技术,就是钛合金的热成型和超塑成型技术,在我们的飞机和发动机中使用非常广泛。技术在这里研究成功后,再转移到相应的企业,由企业去生产飞机或发动机的零部件。

制造航空发动机是一种极其复杂精密的技术,面对这项“卡脖子”的技术,中国航空人信念坚定,不畏征途险阻,终于突破难关,铸造出飞机的中国“心”。

李志强说,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解决航空发动机非常复杂问题的能力。“30年前,从武器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角度来讲,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望尘莫及,他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学习他们。现在,我们不用看任何人到底是怎么做的,我们自己想怎么做,我们就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只要功夫下到了,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信心的表现。”

,时长02:08

经历无数次失败但信念从未动摇

航空发动机是高速高温旋转的机械部件,它的动力来源于叶片。叶片对外形精度和材料疲劳耐久性的要求极为苛刻。

李志强回忆,科研人员曾经用了整整6年时间研发制造叶片,但在第一次的测试实验上,60秒后就宣告失败。“期望的是几十小时,结果一分钟就断了。”

,时长01:39

失败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压力。但失败过后,他们重整旗鼓一遍遍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重新实验。国家的需要,是他们坚定的信念。

李志强说:“我们有能力把这个原因分析清楚,一定会成功。国家需求驱使着我们去,这对我们的激励作用是非常大的,也是对我们科研目标的牵引。”

始终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科研目标。如今,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30多年的李志强,又确立了更远大的目标。

他说,“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要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保障武器装备的研发水平和能力,支撑我们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致敬中国航空人!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