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6月7日电 (记者杨雪)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它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也被称为“亚洲水塔”。近日,从事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极环境研究的科学家们系统阐述了亚洲水塔失衡问题,在《自然·地球与环境论评》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联合主席姚檀栋院士7日表示,亚洲水塔失衡是第三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安全战略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亚洲水塔失衡的主要特征是:固态水正在快速融化、液态水呈增加趋势;从空间上看,液态水增加主要在北部内流区,南部外流区一些流域的液态水呈减少趋势。
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亚洲水塔失衡的原因,认为第三极气候快速变暖改变了亚洲水塔冰川等固态水和湖泊及河流等液态水的库存比例,同时第三极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也改变了其库存水体的空间格局。该研究的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说,西风的加强和印度季风的减弱导致北部内流区降水增多、南部外流区降水减少。
这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亚洲水塔失衡以及下游区水供应和水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目前,亚洲水塔南部外流区的水供应呈减少趋势,但南部外流区下游区需水量急剧增加。该研究共同作者、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朴世龙说,快速增加的水需求和有限的水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水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这个地区非常需要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技术。
科学家们提出,从观测、模拟、特殊过程、适应战略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公众和社会应对亚洲水塔变化。该研究的共同作者、TPE联合主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朗尼·汤普森说,需要在加强观测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水供应进行更准确的预测,以帮助该地区调整水资源管理的适应战略。该研究的共同作者、TPE联合主席、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教授说,未来的优化预测需要在数据稀缺地区建立系统的监测站点,也需要发展先进的大气—冰冻圈—水文耦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