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雷】通城县五里镇五里村,有一位陶瓷工艺师杨联云,在机械化的时代,依然用一颗匠心坚守着陶瓷手作技艺。40年来,他怀揣着发扬光大楚风陶艺的梦想,研究打磨精美的陶瓷生产技艺,在泥火交融中淬炼对陶瓷的信仰和情怀。
盛夏时节,走进五里村,在一所不显眼的土砖房内隐藏着一个陶瓷工作室,房内有一块匾额上写着:通城楚风陶瓷世家工作室,也叫通城非遗陶瓷工作室。步入其间,一系列的陶瓷工艺品陈列在展示台上,造型独特,制作精美。其中,以陶瓷紫砂茶具系列最为突出,品类繁多却不失精致,各有千秋。
“现在是机械化生产的年代,坚持手工生产的人之又少。我搞了快45年了,每天坚持到乡里来玩泥巴, 就想着把祖祖辈辈的陶瓷技艺传承下去。”陶瓷工作室的主人杨联云说。
今年65岁的杨联云祖籍湖南衡阳,从小深受陶瓷文化熏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父亲来到通城,进入通城瓷厂工作并开始学习陶瓷工艺技术。经历过通城瓷厂的辉煌与衰落,到后来下海专业从事陶瓷技术指导,直至2017年退休回乡创办通城楚风陶瓷世家工作室,杨联云用40余载打磨陶瓷工艺。早年研发的陶瓷釉下彩花纸填补了湖北省陶瓷行业空白并获得科技成果证书;2001年杨联云获颁陶瓷工艺技师证书,2016年被通城县文化馆评为“楚风陶瓷世家”。
杨联云说,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素有“荆楚瓷城”的美誉。通城境内具有丰富的陶瓷原料,有着历史悠久的手工制陶和柴窑烧制技术传承。在陶瓷制作过程中,他传承父辈楚风陶艺,始终将楚文化与瓷文化紧密融合,造就一件件精美工艺瓷器。
“从‘一抔土’到‘一把壶’,要经过原料配置、模具制造、成型生产、烧成生产三大流程,其中又包括配料、球磨、器型设计、泡水、修模、倒浆、脱模、修口、干燥、烧成等30多道环节。”杨联云说,自己最擅长制造原生态的陶瓷紫砂茶具系列,其原料均选取本土优质的紫砂岩石和陶土配置,经过分离、层层过滤,采用现代注浆成型法生产。在设计上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展示出荆楚陶艺魅力。
杨师傅一边和记者交流,一边将一个待成型的陶瓷坯体置于拉坯机中心部位,一手稳住坯体,另一手持利坯刀匀速跳动于坯体上,手法均匀,轻重相宜,不一会儿坯体上的纹饰也就显而易见了,也看得出其经验老道。
为了完成瓷器的烧制,杨联云还在工作室内特别购置了一台简易窑炉。“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便是难在煅烧这一过程,需要制瓷人拥有高超的技艺和掌控能力。为此,每次烧瓷的时候,我都要一直守着把控火候,才能保证出窑成功。”杨联云说。
现如今,65岁的杨联云仍保留着对陶瓷创作的极大热情,每天保持长时间创作,并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陶艺人生。他说,在这个普遍机器生产的年代,手工技艺已经越来越少了。自己三代传承的陶瓷工艺也怕失传,希望通过分享吸引更多年轻人对陶艺产生兴趣,赋予古老技艺新的创造力。
与此同时,杨联云还在积极申报通城非遗陶瓷项目。希望通过项目申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通城本土陶瓷,促进陶艺保护传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