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
杨伟民 20220822
•1927年8月20日罗荣桓同志领导的鄂南通城“八·二O”暴动,打响了全国秋收暴动的第一枪,点燃了全国秋暴烽火,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首次实践了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
• 罗荣桓同志率领通崇农民自卫军,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成为秋收起义的三大主力之一,为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 罗荣桓同志首创在通崇农民自卫军中设立党代表制度,并亲自担任党代表,使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为后来毛泽东同志军队党建、党管武装、党指挥枪治军思想,为“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提供了重要借鉴。
对于通城秋暴,1927年《中共中央通告十三号》及《最近政治、军事状况报告》都将其作为全国秋暴典范摆在首位推介,中共湖北省委也将通城秋暴作为湖北4大光荣之一(另3为收回汉口英租界、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黄麻起义)来肯定。
▲ 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
1、通城秋暴打响了全国秋收暴动第一枪,点燃了全国秋暴烽火,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此后,8月31日通山县暴动,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1月黄(安)麻(城)起义和广东海陆丰起义,1928年彭德怀领导湖南平江起义等,数不胜数,呈星火燎燃之势。
▲ 战争年代的罗荣桓
2、通城秋暴建立了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首次成功实践了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虽然通城县劳农政府存在时间只有半个多月,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为我党建立自己的政权提供了经验。
▲ 通城县劳农政府旧址
3、通崇农民自卫军移师修水,成为秋收起义三大主力之一,在秋收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崇农民自卫军是秋收起义队伍中唯一由党组织严密领导(初期唯一一个沿续通城的作法设置党代表的连队、党员有意识地在各个环节发挥核心作用)的、经过多次实战锻炼(参加秋收起义之前在通城最少经历了5次以上一定规模的实际战斗)的、具有较强战斗力(被编为最精锐的特务连,起义后唯一成建制归队,后发展成警卫营、中央警卫团)的队伍,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4、通崇农民自卫军党代表的设置为“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为毛泽东军队党建、党指挥枪治军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鉴。“八·二O”暴动成功后,罗荣桓首创在正规的农民武装通崇农民自卫军中设立党代表制度并亲任党代表,代表党领导这支队伍。下面的2个大队长、6个中队长十几个小队长基本上都是中共党员(后来到修水改成特务连,罗荣桓继续担任党代表,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改成排长班长小组长),其他的党员也都有意识的分布到各个基层组织中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所以这支队伍从成立之初就置于党的绝对的严密领导之下,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也就具有较强的战斗力。9月19日浏阳文家市集中,这支队伍的战绩和精神风貌让毛泽东眼前一亮。经和罗荣桓同志深入交谈,毛泽东逐步完善、升华了党管武装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在“三湾改编”中正式明确了这一思想,在7个连队中全部配备了党代表,把支部建在连上,成为我人民军队坚持近百年不变、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制胜法宝。
▲ 通城县劳农政府之印
5、通城秋暴成功牵制了敌人兵力,鄂南一带的国民党军主力全力围剿通城,客观上为鄂南其他几县秋暴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6、通城秋暴造就了一位共和国元帅和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奠基人。
罗荣桓同志是我党建立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主要领导者,第一支正规农民革命武装的党代表,十大元帅中唯一参加秋收起义、最早和毛主席一起上井冈山,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长期主要从事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奠基人。 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中将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父亲的军旅生涯就是从通城起步的” 。
▲ 通城秋收暴动口号传单
罗荣桓同志不仅非常善于做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具有非常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权建设能力。1927年领导通城祟阳农民武装暴动成功占领通城县城,建立通城县劳农政府;在麦市突围中指挥500武装农民面对一万余国民党正规部队重重包围成功突围;林彪在平型关受伤后,罗荣桓于1939年任八路军115师政委率部进山东,1941年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115师代师长政委,主政山东战绩辉煌,率27万正规军50余万民兵,占中共总战力约1/3,多次挫败日冠大规模进攻,使山东成为全国最大最强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初率9万主力进军东北,迅速发展到150万,为东北野战军的建设立下大功;辽沈战役期间坚决拥护党中央毛主席战略决策,力劝林彪服从中央,保证了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居功至伟,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评为元帅实至名归!
▲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红色广场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同志不幸逝世后,毛泽东主席异常悲痛,亲自出席追悼会,几天后写下著名悼念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常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特别是最后一句,更能看出毛主席对罗荣桓的倚重和高度评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