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援非医生——白衣赴重洋 大国显担当

“266……”在非洲莱索托莫特邦医院急诊科内的抢救床上,写着一串数字。

“只要一拨通这个号码,就会有靠谱的中国医生过来,这就是我们的‘定心丸’。”当地医生塞洛笑着说。

这串数字是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医生盛健的电话号码,几乎每天早晨,他都会被紧急求助电话唤醒。

去年3月,盛健随中国第16批援莱索托医疗队来到莱索托。大半年来,他每日雷打不动坐诊,参与各类外科手术300余台,让医院辐射的广大地区实现了病人零转诊。

实现零转诊,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为了方便大家,盛健的电话几乎24小时待机。

一天凌晨4点,一阵急促的铃声将他叫醒。

“有一名颈部和胸部被刀刺伤的病人,面部肿胀严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怎么办?”电话那头,传来当地医生莫斯勒焦急的询问声。

“别急,确认颈段气管是否损伤,仔细听诊双肺呼吸音!”进行了一侧胸腔闭式引流后,病人氧饱和度、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此前,由于没有普通外科专科医生,像这样的病人很多都要辗转2个小时送到首都马塞卢,转诊路上风险极高,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如今,病人们总是主动要求留在本地进行治疗,无论是刀、枪伤,还是车祸伤,或是胃肠道肿瘤,都无需再转诊。

实现零转诊后,盛健最关心的就是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他不仅完成了多台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结直肠手术,还尝试运用补片的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等新技术,并无私地教给当地医生们。

今年20岁出头的柯林来自津巴布韦。只要是盛健做手术,好学的他都会录下关键操作步骤,回去后一遍遍复习、反复询问技术要领。

起初在进行阑尾手术时,柯林常常选错切口,缝线不仅慢,还像一条“蜈蚣”。经过盛健的悉心指导、反复演示,如今,柯林缝的线美观精细,不到一秒就能将结打好。

越来越多的当地医生、护士希望,有机会去中国看一看,学习中国经验与技术。

为阿国患者点亮“心灵之窗”

上月1日,阿尔及利亚艾因迪夫拉省公立医院眼科门诊内,一名中国医生手持检眼镜,贴面为患者进行眼底各部分检查,距离不足10厘米。

此际,当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每日都在迅速增加。

作为该省公立医院唯一眼科医生,中国第2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我省宜昌三峡中心人民医院郭擎承担着15万人的眼科疾病诊疗工作。一年多来,他共接待门急诊患者近3000人次,手术近200台次。

今年75岁的穆罕默德在3年前左眼患白内障,极大影响日常生活。郭擎为其手术后,第二天裸眼视力即恢复至0.6,他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连连说“中国人真棒!”

“如今,当地人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经验。”郭擎说,穆罕默德的4个孩子都是由中国援阿医生接生,其中有2位曾在中资公司工作,孙子也正准备赴中国留学。

在这里,郭擎还遇到了一名“中国迷”。

2021年底,一位当地年轻人递来一本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病历本,一口流利的中文。原来,这位叫梅达欧的学生正在中国攻读轨道交通专业博士学位。

两人之间有一个美好的约定——

郭擎鼓励他毕业后回国从事交通建设行业,在祖国大地上画下“阿国高铁”新路线。到那一天,自己一定再次回到这里为他庆祝。

梅达欧表示,自己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学科协作,“定制”最优救命方案

去年11月25日凌晨1时20分,在艾因迪夫拉省综合医院,医疗分队队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桂平医师接到紧急抢救任务,一位当地妇女由于妊娠高血压引发腹痛腹胀等急性症状,情况危急。桂平立即将其转移到复苏室,进行治疗登记、药物降压、补充血小板。待到一切忙完后,病人转危为安,窗外早已天亮。

桂平告诉记者,阿尔及利亚鼓励生育,但民众普遍忽视产前检查与诊断,导致生产过程中险象环生。如何充分发挥医疗队优势,改善当地妇女的健康状况、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也成为他最关心的问题。

在一次手术中,桂平找到了答案。去年年底,一位当地妇女在做完剖宫产手术后几天出现大量腹水,由于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生命体征不稳定。在召集队员们进行联合会诊后,大家一致决定冒着风险再次进行手术。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到2个星期,病人就康复了。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援非分队优势学科集中、分布齐全,有来自湖北多家医院的16名骨干医生。“面对病情复杂的病人,可以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救命方案。”桂平十分自信。

如今,许多当地医生都会在手术前向他请教。还有不少当地妇女慕名而来,“点名”让中国医生做手术。

1963年4月,我国派出第一支以湖北医务人员为骨干的24人医疗队远赴非洲,由此掀开了中国援外医疗的历史篇章。

数十年来,中国医生以精湛医术和辛勤劳动,谱写两地友谊佳话。“中国医生”已成为非洲人民心底最温暖的名字,也逐渐成为一张烫金的“中国名片”。他们中间,一直活跃着湖北人的身影。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