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重大发现,入选!

继入选202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再获殊荣。3月28日上午,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该考古新发现作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新的考古实证,顺利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郧县人”3号头骨提取出土时留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何宇欣摄)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因在1989、1990年相继发现两具约100万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也被称为郧县人遗址。这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陆成秋。

该考古项目发掘单位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陆成秋介绍,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约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与以前出土的1号、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考古团队制定了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在此开展了8大学科33个研究方向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同时,多方努力在遗址搭建了1000多平方米温湿可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确保考古发掘、科研顺利进行。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国内多位权威专家系统考察与论证指出,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陆成秋称,因1号和2号头骨有明显的变形,导致其相关的形态测量数据一直存在争议,3号头骨的发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关缺憾,且3号头骨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前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对于准确把握该时段古人类的体质演化特征具有重要价值。

专家指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处在东亚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新的发现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此外,学堂梁子遗址不同海拔高度和地貌位置发掘出土的文化遗存,对于重建本地区百万年古人类演化史和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发现的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聚集共出的遗迹现象,对从现场视角去探讨遗址的性质、古人类的适应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研究第四纪古动物和古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据悉,3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入围终评的22个候选项目逐一进行宣讲推介,最终由专家学者投票选出了“十大考古新发现”。

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是: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相关阅读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已运抵北京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接受央视新闻采访。(视频截图)

3月27日,在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现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在接受央视新闻直播采访时称,日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将“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运抵北京,交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室内修复和研究。

3月17日,“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交接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要求,要加强多学科合作,深入论证年代、演化特征及文化内涵;严格落实保护措施,科学规范保护修复,确保头骨化石安全;构建开放科研平台,汇聚全球力量联合攻关,引领国际考古合作与文化交流。

方勤透露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多学科研究方向:借助中科院先进设备、仪器,及国内大科学装置进行实验检测、分析,开展“郧县人”3号头骨的CT扫描、修理与研究,同步开展古蛋白和可能的古DNA提取等;继续在考古发掘现场,对其它遗物和遗迹现象进一步清理、观察、研究;继续开展包括古动物学、沉积学、埋藏学、微痕观察等在内的多学科、多实验室的检测实验分析和研究。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考古队 供图)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