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浩 杜俊超】“丁仙桥到排子山那段路,路面沉陷积水、坑塘、龟裂、鼓包随处可见,下雨天出行还不安全。”
“是的,因为路不好走,眼见我前两年种的中药材要成熟了,本来平江那边都联系好了,但是绕路成本又太高了。”
“李书记,我们都想把这段路好好修一修,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多养点鸡鸭,搞搞种植,在家里做点生意。”
今年上半年,通城县马港镇丁仙村“两委”干部多次深入群众家中,开屋场会收集群众建议,村民普遍反映连接丁仙村和湖南省平江县黄泥湾村的跨省道路年久失修问题。
为此,经县发展和改革局、马港镇政府全力争取,今年6月,马港镇丁仙村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丁仙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正式启动,全长4.822公里,包括道路拓宽、硬化、刷黑、修缮排水沟、挡土墙护砌等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20万元。
寒风骤起,冬意渐浓。在通城县马港镇丁仙村项目区,丁仙村村民们抢抓工时填筑路基、浇灌砂浆、整理坡面,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力争在隆冬来临前将2023年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顺利完工,确保丁仙村组级公路在年前验收投入正常使用。
突出“赈”的目的——以项目带动就业增收。
12月5日,湖北省发改委振兴处、咸宁市发改委到我县调研马港镇丁仙村2023年中央预算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进展情况,并对该项目实施情况予以高度肯定。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了,以工代赈就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项目建设过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省发改委振兴处一级调研员黄培说道。
自马港镇丁仙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以来,用工方面优先考虑丁仙及附近周边村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受突发困难群众。
“以前我一直在广东打工,因为前两年疫情原因,加上年纪也大了,就留在家里找事做。项目一开工,我就报名来打零工了。”丁仙村村民游庆平说,搬石头、搅拌混凝土,这都是自己以前在工地上的拿手活。“对我来说,现在不同的就是,在家就有活干,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到家里。”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开工以来,已完成石磡护砌2163立方米、修建小型涵桥6座、路边水沟杂草清理4500米、铺设路沿石1820米、水沟装模倒制1893米,带动村民务工111人,其中脱贫户、监测户53人,截至目前用工3556个工日,发放劳务报酬735750元,其中针对脱贫群众、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困难群众预计发放劳务报酬约52万元,让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项目完工时预计劳务报酬发放可达到114万元,占上级下达以工代赈资金比例38%。同时,丁仙村集体经济将增收10万元。”丁仙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国说道。
发挥“工”的动能——将群众内生动力激发。
“开工以来我干了43天半,工资拿到手有13050元,比出门打工的工资还高好多。”村民李水保说道。
“以工代赈说直接点就是要凭借项目让群众劳有所获,既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又彰显了基层治理的公平与效率。”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一级主任科员杜静波表示。
本着“先有人后有项目”的原则,马港镇丁仙村摸索出一套紧贴地方实际的“四位一体”工作思路,形成了一套“事前详谋划、事中严监管、事后提效益”的“群众+项目”典型做法。发挥村民主导作用,由村民小组提议,村民代表评议,经镇县两级同意,成功申报此次示范工程。
据了解,自丁仙村申报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以来,马港镇高度重视,统筹镇村两级干部认真研究《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化优化湖北省农村小型建设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21〕29号)文件精神和国家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精神。马港镇丁仙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组建集体经济组织“通城县丁仙酬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确保了投工投劳群众能赚到更多钱,省时又省力。
项目施工前,村民主动报名,按各自技能水平分为技工(300元/天)、杂工(200元/天)两大类型投工投劳并签订用工协议,村委会积极对接镇人社、安监等部门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施工过程中,项目所需砂石、模具等施工设备均就地取材或村民自带,项目资金用于劳务报酬发放的比例、明细在村委会公示。在马港镇丁仙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项目清单中可以看到,处处彰显民意,件件体现民心。
“以务工的方式代替直接赈济,就是为了发挥村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从思想上经受洗礼。”马港镇党委副书记乐文刚表示。
彰显“兴”的成效——让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为了让以工代赈方式长效化,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丁仙村将村庄人居环境管理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也纳入项目管理,村民们也自发地加入到人居环境管理和道路管护工作中来,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更加优美宜人了。
“人心齐了,发展就兴旺了。”丁仙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国说道。据悉,在丁仙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道路拓宽需占用村民土地,群众都无偿提供,群众从以前的“要我做”,成为“我要做”,干群拧成一条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更好地开展了。
路好走了,村民们的致富路也畅通了。以前出行不便,无论养鸡养猪,还是种植药材,都不方便运输。如今,满地的太子参长势喜人,鸡栏里的土鸡圆圆滚滚,池塘里的鱼鲜活肥美。地跨两省的丁仙村村民,借着宽阔平整的大马路,把自家的土猪土鸡、太子参等生意做到了湖北省外。“前两年我在家种了几十亩太子参,一直愁着销路,现在好了,路还没修完,平江那边已经有好几家企业来跟我下订单了!”吴石兵笑得开怀。
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借鉴此次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在马港镇丁仙村的成功实施经验,目前镇域易塅村、彭塅村等地相继开始将此经验运用到推动“四好农村路”路基建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同时也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高效举措。
马港镇党委书记陈志明表示:“这几段路的硬化不仅是拓宽省际联系的‘运输路’,也是村民们的‘致富路’。马港镇作为通城、咸宁乃至湖北的南大门,位于三省交界处,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掘和形成了自己的明显优势。2024年,我们将把丁仙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优秀经验总结推广到全镇各村项目建设和各项工作当中,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施工单位’全覆盖,一方面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另一方面连接党心和民心,架起一座密切党群关系和政群关系的‘连心桥’。”
图文编辑|吴滟
责任编辑|熊皓
终审|胡颖
监制|傅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