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国经济问答|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五
近年来,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切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然而,也有一些声音说“国进民退”“中国民营企业家躺平”“民营企业获得感不强”。
对此,到底应该怎么看?民营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在哪?如何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代表委员和有关人士。
“解渴”“喊渴”并存,当前民营企业获得感如何?
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复苏,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利亚德集团董事长李军回忆,去年年初,企业曾预期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市场会快速回暖,提前储备了人才和生产资料。但从实际情况看,经济复苏是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按照中央部署,从减税降费到普惠金融,从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各地各部门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涵盖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去年在企业比较困难的时候,直达的减税降费政策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包括研发加计扣除、出口退税等,去年盼盼食品总共获得4600余万元的税费优惠。其中研发加计扣除一项就有2300多万元。
超2.2万亿元——这是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的总规模,其中超7成“花落”民营经济,助企减负增活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累计上升1.1点,扭转了过去两年指数连续下降局面。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介绍,已出台的政策中,一些免申即享的普惠政策,如减税降费、研发加计扣除等,企业的感受比较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中诚投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代军以所处的建筑行业为例:“在融资担保、贷款优惠等方面,优惠政策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有民营企业表示政策“解渴”,但也有的在“喊渴”。
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说,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不少政策,融资成本总体下降不少。但是作为一家专注于技术的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很难享受到这些红利,资金压力依然很大,希望能更好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全国人大代表、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子斌认为,我国企业类型众多,企业发展程度和地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政策出台及实施应该因地制宜、更加精准;另一方面,企业对国家的政策也需要一定的适应和反应时间,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影响其感受。
为何一些民企反映获得感不强?
近年来,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期,加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变化,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一些民营企业反映“日子并不好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有些民营企业在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上遇到困难,制约了发展进程;一些企业过于依赖单一业务,在发展上遇到了转型难题;还有一些企业,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少,导致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齐向东说。
“旧模式不想走,新路径看不清”,代表委员提及的现象,是不少民营企业家面临的现实难题。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出了一揽子好政策,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未来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在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看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已成为主要推动力。但是创新体系下的投资回报关系远比传统增长模式下的复杂,“这对民营企业投资来说有难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认为,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加速涌现,在产业结构深层次调整过程中,需要政策主动引导和支持,帮助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适应未来竞争需要。
“市场恢复也需要时间。”蔡金钗代表说,三年疫情之后,企业需要逐步恢复市场,消费力和消费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一些民营企业必然会有“痛感”。
一些代表委员和民营企业人士说,不少民营企业还面临准入难、融资难、回款难、中标难、维权难等难题,例如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规模较小、抵押资产不足,要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相对较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效解决。
政策如何发力,让民企不断增强获得感?
“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令许多代表委员和有关人士产生共鸣。
“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制定政策,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满意度,这将为政策发挥更大效能创造良好条件。”刘子斌代表说。
企业的需求在哪儿,政策的着力点就在哪儿。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紧加快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三赋”专项行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推出25条举措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过去一年来,各部门纷纷出台举措,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点痛点。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2023年,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2%。经营主体发展保持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我国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
“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部署,直击民营企业关切。
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国两会期间,一些部门已作出最新部署:
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将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帮助民间资本找项目,帮助民间投资项目找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普惠金融方面,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把支持民营企业政策的“暖意”转化为发展的“暖流”,也需要各级政府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市里组织我们去东南亚开拓市场,这次‘出海’是政府先发现海外市场需求,再在辖区内找企业,由市政府牵头对接。”郑州中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一凡说。
来自政府的服务支持,让朱一凡感到更踏实、更有底气。“以前最好的业绩也就是一年6000万元。今年加上海外市场的拓展,我们的目标是‘破亿’。我们不会‘躺平’,也绝不可能‘躺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全国两会上释放出的一系列新信号,鲜明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说,中国的未来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未来,我们始终保持乐观,因为我们的制度优势、供需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明显,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提高‘获得感’关键在发展。民营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转型升级、提升经营管理效能,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不断壮大。”丁佐宏委员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