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强调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通知》从强化助产服务规划布局、主动公布助产机构名单、强化助产服务质量管理、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规范助产服务资源调整、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6个方面,对加强助产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下滑,一些医院的产科逐渐变得冷清。继续让产科守“冷摊子”,让医生坐“冷板凳”,不仅医院要贴钱,而且医生也不乐意。有些医院算经济账,觉得关停或压缩产科比较划算。正因如此,近期多地出现关停或压缩产科等现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对关停或压缩产科现象作出及时回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市场对助产服务供需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旦孕产妇再次增多,医疗机构势必重开产科或增加床位。然而,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尤其是增加助产服务供给具有滞后性,到时候容易出现“远水难解近渴”等现象。在市场失灵之处,就得尽早出手干预。只有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兜底责任,才能避免单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关停产科;也只有提前做好规划布局,才能发挥助产资源的最大效率。
我国助产服务的供给渠道一直较多,不仅各地均建有妇幼保健院,而且综合性医院也普遍建有妇产科,妇产医院更得到了社会资本的青睐。但再丰富的资源,也经不起关停,当一个地方频繁出现产科关停现象时,首先就得算好供给的总账,不能让助产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进一步而言,即使供给总量够了,也可能出现分布不均、服务断层等现象,导致一些孕产妇只能舍近求远,或得不到及时转诊。因此,在规划布局助产服务时,要兼顾整体与局部,并强化服务系统建设,如此才能避免同时出现服务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紧缺等现象。
孕产服务重数量轻质量由来已久,体现在服务缺乏个性化、产妇和新生儿的住院环境不够舒适、孕情跟踪和产后随访不到位等方面。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产妇多而医生少,提升服务质量受到条件制约,当前孕产妇变少,为提升服务质量创造了条件。倘若借此机会,让助产服务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转变,不仅可让孕产妇和新生儿获得更全面优质的服务,而且产科也会因服务内容拓宽而不再需要关停。
这几年,我国的结婚人数、生育意愿和人口出生率等都处于快速变化中。统计显示,目前多地结婚人数回升,今年会不会出现“龙宝宝”扎堆现象,还有待观察。即使出生人口减少是趋势,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甚至潮汐现象。当再现人口出生小高峰时,产妇建档难、产科一床难求等现象或将重新上演。但产科关停容易、重开难,人才流失容易、培养难,医疗机构对助产服务供需关系的短期变动要保持定力,不能被眼前的形势和经济利益“牵着鼻子走”。
生孩子是家庭的大事,孕产妇和新生儿是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宁可让产科一时冷、医生一时闲、医院一时亏,也要避免助产服务“临到用时方恨少”。如此才能确保优质助产服务更加可及,孕产妇和新生儿均能得到社会的精心呵护。
《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