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麦市镇:国际学生游乡村 读“中国式现代化” 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 刘承群 石梦瑶 吴彦儀】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学生调研宣讲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驻村帮扶点通城县麦市镇举行。来自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等8个国家的优秀国际学生参加活动。

田野间体悟“种豆得豆”的真谛

翻地、播种、盖土,一锄又一锄……一个个蓝色的身影,在新翻的田垄中,腰背起伏,铁铲出入,双手双脚齐上阵。7月4日一早,国际学生调研宣讲团一行来到通城县麦市镇井堂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村联建产业示范基地,与村民同劳作、共奋斗,开展播种玉米劳动实践,体验中国传统劳作方式和农耕文化,亲身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的深刻内涵。


实践队一行在井堂村村民的教学和指导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虽然雨后的烈日格外刺眼,大家依然兴致勃勃地踏过泥泞,在田地里尽情挥洒着汗水,干劲十足,体验着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播种完成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家也相约9月玉米成熟之后,再次回来共享丰收的喜悦。萨尔瓦多籍国际学生莲娜在结束后感慨道:“这个小镇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场所,经过劳动,我更能理解当地人通过农业改善和发展这个美丽小镇的努力。”

完成玉米播种后,产业园负责人邀请实践队一行前往农特产品基地参观。品尝品种各异的葡萄、西瓜和火龙果以及自酿的葡萄酒。“麦市水果一直都很甜”第三次来到这里的何方语在被问及“今年麦市的火龙果如何”时脱口而出。好喝的自制葡萄酒和香甜的瓜果也吸引了实践队一行自行购买,来自老挝的张敏在品尝后连连赞叹,“真希望把这个葡萄酒带回老挝售卖,想让大家都品尝到这么好喝的产品!”

围坐畅谈乡村发展、个人感受与启迪

7月4日中午,调研宣讲团来到学校驻点帮扶村麦市镇红石村,与工作队成员、当地镇村干部等同桌围坐,交流座谈,并向红石村捐献了一批书籍。学校驻村工作队以学校定点帮扶工作为例,向国际学生们介绍了中国式扶贫模式;红石村党支部书记何争胜介绍了红石村的发展历史与变化、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及成效。听完讲解,学生们纷纷畅谈起了自己的感受并宣讲了中国扶贫成就彰显的世界性意义。

阿富汗籍国际学生何方语:“这是我连续第三年来当地亲眼见证中国农村的显著发展。中国农村的变化不仅是经济上的提升,更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真诚和决心,每一次参与都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几内亚籍国际学生佐佑:“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的乡村地区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希望能进一步深化我的知识储备,更立体地感知中国,未来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国家。”

巴基斯坦籍国际学生志山:“我在中国基层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该战略侧重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和福祉,显示了党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为某些群体服务的奉献精神,未来我希望将这里的理念带回我的国家并进行推广。”

仰望绿水青山,感叹乡村变化之大

7月4日下午,国际学生们来到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麦市镇天岳关。连绵起伏的山脉上,一座座新伫立的巨大“风车卫士”,使学生们惊叹于当地群众奋力建设新型能源的努力;迈过天岳关,感受“一脚踏三省”的独特体验,登高远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遍布美丽青山绿水的麦市镇。国际学生们身临其境的看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景图。


第二次来到该地的土库曼斯坦籍国际学生康丽感慨道:“我从未想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个乡村可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让我对中国乡村振兴充满了敬佩。中国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

志愿服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7月5日上午,国际学生们走进麦市镇福利院开展“金晖助老”敬老爱老志愿服务。

在福利院内,国际学生们与老人们热情交流,有的用流利的中文与老人聊天,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有的则通过简单的手势与老人沟通,真挚的情感跨越语言的障碍,温暖了老人们的心房。国际学生们还在福利院合力帮助老人们晾晒辣椒、打扫卫生,现场气氛欢快而温馨。短暂的志愿服务活动既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又弘扬了“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传统美德,让国际学生们受益匪浅。

 

图文编辑|吴滟

一审|黄争光

终审|胡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