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营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浓厚社会氛围,通城县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活动,通过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小切口”“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大主题”。
云溪的十年之变
盛夏的清晨,通城县关刀镇南端的云溪湖片区朝阳美丽。水库碧波荡漾,周围的山峦倒映在水面,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沿着水库漫步,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中,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关刀镇坚持以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云溪,有效促进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更加特色多元,生态旅游资源更加厚实,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过去以往,百姓谈得最多的是“修路”
二十世纪60、70年代,由于云溪水库的修建,形成了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将云水、高桥、道上、杨家四村分割成东西两部,成为制约关刀镇环湖四村发展的关键瓶颈。
“当初想去镇上买点东西真的好困难,想娶个外地媳妇都难,不仅泥巴路难走,而且还要绕个好大的弯,老百姓就盼着路能修好!”从村东到村西要绕几个村,加之道路年久失修,凹凸不平,村民出行难、产业发展难,让四村干部群众望湖兴叹。
就在去年,12公里长的环湖公路历经数年已完成拓宽、刷黑和亮化等工程。面貌一新的环湖公路,犹如一条黑色的绸带,将湖畔云水、高桥、道上、杨家四村连成一体。条条道路连接着各村各户,形成了外畅内联、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出门就是硬化路,抬脚便能上客车。过去从云溪道上村到关刀集镇需要45分钟,现如今15分钟就能到达。
从始至终,百姓看得最重的是“发展”
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云溪片区以前都以农田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即使土地肥沃,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品质好,但往往还是增产不增收。
近些年来,道路建设的完善、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云溪片区经济转型带来了新机遇。关刀镇政府组织云水村、高桥村、道上村等村集体翻耕200余亩荒山和农家庭院,引进贡柑、由良两大柑橘品种。杨家村前几年先后培育出黄精、覆盆子等中药材基地。在该村的带动下,其它村也先后新建了500亩中药材基地。
现如今的云溪,以柑橘、油茶、中药材、乡村振兴微工厂为主导产业,结合旅游开发,打造云溪湖乡村振兴产业观光带,开发“生态+旅游”结合体。2013年,云溪片区农户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4村集体总收入仅不到8万元。如今,产业多元化扎实推进,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每户人均收入可达1.3万元,受益村民达5000人以上。
着眼未来,百姓盼得最远的是“幸福”
过去的云溪,基础设施条件差,居住环境脏乱。近年来,在全省上下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热潮中,关刀镇党委积极组织动员,以云溪湖联合党委为依托,以云溪水库为中心,打造道上村、云水村共同缔造示范点,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现如今环湖四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傍晚的道上村万家山屋场,二十多位村民随着音乐做着健身操。以前村民跳广场舞要走三里路去道上集镇广场,出行不便,现在家门口的广场音响、路灯、健身器材等应有尽有。村民唱歌、跳舞、散步、纳凉,热闹得很。
除了“明星屋场”万家山屋场焕然一新,位于云溪湖畔的高桥村环广场,地面铺设灰色的花岗岩地砖,健身器材和景观灯分布在广场周围,建有一个休闲纳凉观景的亲水平台;云溪四村的棋室、书法室、图书室等文娱活动室,免费向群众开放,百姓对此赞不绝口,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云溪水库时,成百上千的村民移民出去,现在全部返迁回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几十年来,关刀镇久久为功,为云溪带来了质的变化。全镇广大党员、干部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以实干绘就“和美云溪”的新画卷。
(关刀镇 供稿)
图文编辑|吴滟
一审|熊皓
二审|胡颖
终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