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营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浓厚社会氛围,通城县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活动,通过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小切口”“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大主题”。
这条“血脉”,维系着全县两大百亿支柱产业——大坪乡药姑山健康科技产业园,石南砂布小镇。
这条“血脉”,支撑着4.2万亩农田和经济林,关系着老百姓的“米袋子”“钱袋子”。
这条“血脉”就是东冲灌区。历经近三十年的闲置、废弃、损毁,东冲灌区已面目全非。而今,通过一群水利人汗水和智慧的点滴,东冲灌区正贯通血脉,让这片瑶乡大地通经活络,为兴业富民注入源源希望。
今天,我想向大家讲述这群水利人的故事。
一天219通电话、发烫的手机、3个通宵、11个加班至三点的深夜——这组数据,折射的是水利刘艳丽团队忘我的拼搏精神。“机不可失!只有拼命抓住政策,争取国债水利项目,通城的水利事业发展才有机遇。”担任县水利局规建股负责人的刘艳丽,知道通城水利的短板在哪里,更清楚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投资5000万元的东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争取下来了,怎样把灌区建设成为效益之渠?我们知道,工程效益首先取决于设计。让设计更接地气、更切合实际,功夫必须下在现场。全面深入细致踏勘,是摸清底数、校正设计、把脉需求的唯一门道。
刘艳丽带领黄皇、夏禹等技术骨干,与项目法人万召武等一道,开始一场“踏尽崎岖路自通”的勘测之行。
随着近年来生态的恢复,山间植被茂盛,真是道阻且长。钻密林、爬陡坡,是家常便饭。这群人不是手上在流血,就是脚上破了皮,衣服挂穿了洞。
“国家投资这么多钱,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每次将渠道设计路线拨回到“正轨”,刘艳丽就倍感欣慰。
110余公里干渠、支渠的踏勘,项目团队将脚迹坚实地印在山间田野。60余处设计修正,一点点调整设计路线,努力让这条“血脉”滋养到更多的地方。不惧山高路远,大家以水利人的担当和对这片家园的挚爱,为建设“水尽其用”的效益之渠打下坚实基础。
而效益之渠离不开和谐之渠。因历史和地势原因,东冲灌区渠道一度曲似九回肠。为水渠让道,让水畅流,与当地群众做好沟通协调,一度耗费了项目建设专班的大量精力。
屋场组长、老党员、村干部、乡政府,逐个沟通,开座谈会,宣讲政策,分析形势,讲清大局,展望长远,一点点寻求共识,让凳子越坐越拢,心越靠越近。110余处裁弯取直,200余户农户协调,一家家上门,磨破嘴皮,磨穿鞋底。“国家这样好的政策,水引到门口,今后作田种地几方便?我们要支持。”“千事万事吃饭的大事,政府考虑得长远啦,我们捏锄头的,能尽一份力算一份。”农民道出了心里话。心通了,情融了,渠道得以快速向两个乡镇21个村延伸。
效益之渠离不开优质之渠。灌溉率低,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一渠哗哗流淌的水,大半会悄无声息地消失——超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袭,这条渠道已千疮百孔。要水长流,必须建成优质工程。
“重新翻建!这是经过反复修改完善的设计,怎么说改就改呢?”面对半厘米的厚度差距,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黎飞语气严厉,没有半点商量余地。
施工方在监理的督促下,重新浇注,严格按要求整改到位。两天后,黎飞带领项目部技术员,再次到现场检测,达到要求。
这是今年3月上旬发生在工地的一件事。眼睛盯住过程,功夫下在现场。项目部牢牢守住质量这道防线,40余处拆掉重建,60余处整改,为这条渠道不断强身健体。“修一处工程,树一个品牌,惠一方百姓。”项目部践行水利精神,为这一理念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4万余亩水稻,有了这渠水,将稻浪起伏、稻花香里说丰年;
万亩油茶基地,有了这渠水,将绿意葱茏、硕果累累;
数千亩药材基地,有了这渠水,将药香浓郁、丰收有望;
千亩茶园,有了这渠水,将翠叶溢彩、满园流金。
望着如血管一样向瑶乡大地延伸的渠道,一位乡贤赋诗感怀:
沟渠纵横成经纬,
绘就瑶乡新图景。
引得活水润百业,
十万工农尽欢颜。
这是对新时代水利人的由衷礼赞,这是对奋斗者的热情讴歌,这是对赤诚民生情怀的崇高致敬!
通城县水利和湖泊局 供稿
图文编辑|吴滟
一审|熊皓
二审|胡颖
终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