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长江内河船舶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超六成电动船舶装上湖北造“绿色心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张慧娟

如果有人问,当前中国制造业哪个行业最火热?造船业就是其中之一。

据工信部统计,全球每10份造船新订单中,就有超过7份流向中国。前8个月,中国船舶出口成交额同比增长了81%。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更是中国造船技术实力的体现。

中国造船业的闪耀,有来自湖北的一颗“芯”——湖北率先发力电动船舶,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62%,全国第一。

科研院所与企业一拍即合

“君旅号”启航电动船舶行业标准

2016年,当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快速走进千家万户时,电动船舶产业仍处于空白阶段。

彼时,在武汉,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注于船舶电动力系统研发的科研院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二所”)断定:全球减碳背景下,船舶电动化将成为行业主要发展方向。他们率先将目光瞄向电动船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探索和储备。

从实验场走向大市场,七一二所将首个应用场景锁定在内河观光电动游轮。

当时,武汉市轮渡公司也正在谋求转型:以前轮渡只作为过江交通工具,噪声大、柴油味重,如今要转向观光体验,急需更清洁、安静、性能更好的游轮。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建造纯电动游船“君旅号”。

但对于电动船舶来说,实现产业化,找到市场还不够,关键在于制定标准。

“船舶下水都要向中国船级社申请‘入级’,就像汽车上路必须上牌照。”七一二所电力推进事业部主任周凌辉介绍,申请入级的前提是船舶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但电动船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结构更复杂、可燃物多、灭火更加困难,缺乏相关的标准。

以“君旅号”为示范,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武汉规范研究所联合七一二所,经过一年多时间不断进行方案研讨、型式试验、安全性检测等,共同推出了电动船舶行业电池标准规范和相关产品检验指南。

2020年6月23日,国内首艘纯电动商旅游船“君旅号”启航,湖北造的这颗“绿色心脏”引来不少来自广州珠江、天津海河等地的游轮公司来湖北考察。

“三峡氢舟1”号国产化率95%以上

技术创新多次跨越“从0到1”

名气已有,但这颗“绿色心脏”还在追求更绿、更强劲。

与动力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更高效、更环保,但其动力系统更复杂、技术门槛更高。当时在船舶氢能领域,国内以小型科研船舶为主,尚无正式示范运行的氢能源船舶。2019年,七一二所开始重点攻关氢燃料船舶动力产品。

“三峡氢舟1”号是我国首艘氢能源船舶,搭载的正是该所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500千瓦级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

“最难的是保证其船用适用性和安全性。”七一二所燃料电池事业部技术中心主任王振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历时4年,该团队经过上百次论证,持续攻关,确保其安全性能达到最高级别。

2023年10月,“三峡氢舟1”号首航,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全国发电功率最大、储能水平最高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据介绍,该船的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打破国际技术壁垒,为氢燃料动力船舶关键核心装备设计建造提供了又一“中国方案”。得益于“三峡氢舟1”号的成功示范,氢动力船舶市场逐渐进入快航道。

从动力电池到氢燃料,从旅游船、公务船到货船、工程船……随着船舶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湖北造“绿色心脏”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创新成果接连涌现。2023年12月,七一二所参建的全球单船载电量最大的电动集装箱运输姊妹船“中远海运绿水01”“中远海运绿水02”号交付,并成功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创新力量还在积聚。去年12月,由七一二所牵头成立的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将整合涉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船舶创新资源,加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持续拓展应用新场景。

标准船型将实现批量化建造

船舶产业发展迎来新空间

在全球造船业新一轮上行周期中,以及国内“两新”加力政策的带动下,电动船舶前景广阔。

特别在内河船舶领域,湖北优势明显。从国内看,目前全国内河船舶保有量超12万艘,无论是新建电动船舶还是旧船改造电动船舶市场,湖北电动船舶产业都有很大发展空间。

当越来越多的船舶开始装上湖北造“绿色心脏”,一条新产业链也正在崛起。去年2月,工信部与湖北签署全国唯一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专项合作备忘录,助力湖北建立完善绿色智能内河船舶产业链、供应链,带动长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升级。

“像造车一样造船”也正在成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方向。随着全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长江船舶供应链平台的建立完善,标准船型批量化建造呼之欲出。

眼下,武汉、宜昌、黄冈三个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加速建设。湖北,也正在从传统的船舶制造大省向国家级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的创新中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