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办车间 生活有点甜 ——通城县扶贫车间掠影

六一儿童节到来的前一天,湖北省通城县的左港水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库区村庄在蓝天白云、绿树鲜花的映衬下,祥和而美丽。依山傍水的左港小学热闹非凡,小姑娘姚紫烨和弟弟姚新宇在妈妈的陪伴下,提前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而在往年,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只能在电话的另一端,送上几句祝福。

“孩子很开心,说我终于来看他们的表演了。”姚紫烨的妈妈王静菊告诉记者,“我们鞋厂有好几个姐妹要去孩子学校参加活动,老板蛮爽快,都准了假!”

王静菊和孩子欢乐自拍

王静菊正在村里的扶贫车间雄鸿鞋业学针车技术,这里30多名女工大都和她一样,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办了扶贫车间后就留在家里上班,月工资一般能拿到2000元左右,针车技术最好的还能拿到4000。王静菊说村里还有豆制品车间、特种砂轮组装车间,大家在家门口上班,每天能亲自给孩子做饭、辅导学习,真正是“搬砖抱娃两不误”。

雄鸿鞋业生产车间

亲人的回归,驱走了往日的冷清,悄悄地抚平着乡村的留守之痛。屋场变得热闹起来,连老人都打起了精神。

在隔壁汉上村,70多岁的李小宝阿婆正乐呵呵地点算着从扶贫车间领到的工资。她们村也有扶贫车间,专门生产电子产品测试线。阿婆虽然手指有残疾,但一般的操作完全没有问题。她经常把原料领回家,跟老伴一起分线、穿线,每月能挣个800多元。阿婆做梦也没想到居然还能在家门口“捡”钱,生活比以前宽裕,想想就高兴。

尖山村的庞大药业艾叶加工车间宽敞明亮,比较“气派”。65岁的王贵兵和十几位村民正忙着加工泡浴包、艾灸条等艾叶系列产品。王大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年纪偏大再加上身体不好,平常只能在家干些杂活,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在艾叶车间做事,每天能挣七、八十块钱,“感觉还蛮好”。

王贵兵正在检查艾条

艾条包装

贫困户感觉蛮好,车间老板刘潮也感觉很不错。他每天和贫困户一起围着艾叶打转,一心想着把艾叶产品做好、卖好,当地政府对他也十分关心。

湖北庞大药业有限公司  刘潮

为了让车间稳定发展,村里特意从蕲春引进优良“蕲艾”品种,采取“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成立了通城县瑶乡艾叶专业合作社。同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利用田边地角“见缝插针”种植艾叶,扩大艾叶种植面积,目前,种植规模已发展到了500亩。庞大药业有了足够的艾叶原料,形成了艾产品一条龙产业链。贫困户也有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艾叶产品出库

    像刘潮一样干劲十足的,还有把电子厂搬回村里的新支书朱新亚、无息贷款努力创业的贫困户戴雄斌、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豆腐夫妻”黎红波戴和艳、把特种砂轮卖到国外的产业能人戴三和……他们坚信“农村广大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回到村里创办家庭工场、乡村车间,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规模企业瀛通电子的残疾人扶贫车间甚至把橄榄枝伸向了湘鄂赣三省的周边县市,让曾经依靠政府救济残疾人,通过就业实现自我脱贫。

特种砂轮车间

通城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家庭作坊式加工项目,通过“政府投入+能人创业”方式促进扶贫车间、扶贫微工厂建设,深挖人口红利。为让扶贫车间良性运转,真正变“输血”为“造血”,通城县在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同时,着力加强就业者技能培训,扶持“能人”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豆制品车间

        到今年六月一日,通城县已经建成投产的村级扶贫车间有48个,带动贫困人口1500人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随着政府系列措施的进一步优化,这个数字在持续增大。      看到村民生活发生着喜人的变化,通城副县长王功辉由衷地说,越来越多的人在美丽乡村安居乐业,这就为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汇聚了人气,是个好势头!

(作者:通城县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