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北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北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2020年8月            

目 录            

一、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首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8

(一)“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8

(二)新基建新应用新消费成为首都发展新引擎10

(三)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11

二、科技创新领跑全国,综合实力全面提升12

(一)“三城一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12

(二)原始创新贡献突出,核心技术全国领先13

(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14

(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15

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1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16

(二)按照“老城不能再拆”要求留住历史记忆18

(三)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20

(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22

(五)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24

四、聚焦“七有”“五性”民生福祉,结对帮扶携手一道奔小康25

(一)落实“七有”,市民过上更美好生活26

(二)抓细“五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32

(三)结对帮扶,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33

五、创新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机制,走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37

(一)“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解决百姓身边烦心事37

(二)“精治共治法治”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39

(三)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43

(四)疫情防控检验城市治理水平44

六、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46

(一)“一微克”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46

(二)“四级河长制”全面打响碧水攻坚战49

(三)扩大生态空间守住生态红线50

七、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标志性进展53

(一)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突破,北京城市空间整体优化53

(二)高标准建设副中心与雄安新区,新“两翼”齐飞并进54

(三)携手津冀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世界级城市群影响力稳步提升55

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57

(一)坚持党的领导,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做出表率57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走在前列58

(三)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中发挥示范作用59

(四)坚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超大城市治理的典范60

(五)坚持首善标准,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61

 序  言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首都北京在小康社会建设四十余年的非凡历程中,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发扬首创精神,发挥首都优势,勇于创新,砥砺前行,脱低脱贫,攻坚克难,推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次视察北京、12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始终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推进;同“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水平提升紧密结合;通过办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实现重点突破,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征程中取得历史性进展,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充分展示首都人民扶贫济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非凡成就和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小康建设征程中,北京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四十余年来,北京始终牢记国家首都、首善之区的定位和政治责任,在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等伟业中,率先行动、引领示范,推动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辉煌。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里,北京超额完成前“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从实际结果看,1990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1.85番,2000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1990年翻了2.68番,实现了总体小康。2010年,北京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3.5%1杜明翠、张荣娟:《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2015年11月,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十三五”期间的目标。2017年6月,北京市委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快。201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了1.14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了1.09番,提前两年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同时,北京农业农村不断取得新的发展。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96.8亿元,是1952年的11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90元,与1956年相比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0195元,是1956年的134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9.2平方米提高到45平方米。

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北京市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把握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更加注重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特征凸显;“高精尖”经济结构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三城一区”为代表的全国科技创中心建设全面加速;“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涌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城北城南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以大兴国际机场等为新动力源的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南城;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进展。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空前提升。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求,既注重兜底性、保障型民生建设,也重视发展型、改善型民生需求,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一个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已在首都率先建成。从收入水平看,人均GDP由2010年的11568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23805美元,达到高收入水平,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从社会保障水平看,201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比2010年提高了一倍,社会保障持续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从居民健康指标看,2019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31岁,较2010年的80.2岁上升了2.1岁,健康水平越来越高;从消费水平看,2019年人均消费支出由2010年的21834元提升到43038元,全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10年的26.8%下降到19.7%,发展型享用型消费成为热点;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看,2019年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15平方米提升到16.4平方米,绿化环境不断改善;从大气质量看,2019年PM2.5年均浓度首次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空气质量越来越优;从社会治安看,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由2012年70.6件减少到2018年64.5件,群众的安全感显著增强。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迈上新台阶。北京市坚定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努力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着力抓好“三件大事”,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首都城市深刻转型,圆满完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国事活动。全国政治中心功能进一步凸显,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突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APEC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国际外交活动成功举办,首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北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新征程,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

一、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首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由“集聚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亿元,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一)“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坚定走减量发展之路。2018年,北京首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减量34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倒逼城市减量提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477个、物流中心89个;2014-2019年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

“高精尖”产业贡献率稳步提升。奔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K超高清转播车集群创新、北京亦昭生物医药中试研发生产基地等47个“高精尖”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北京奔驰发动机二厂、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52个项目竣工,2019年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1%。

服务业提质增效。2019年,北京服务业占比达到83.5%,比2010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找准发展重点,聚焦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环节,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拉动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增加值看,2019年,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783.9亿元、2826.4亿元(图1-1)。

图1-1 2012-2019年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情况

从规模和增速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9.2%提高到2019年的13.5%;科技服务业占比从2012年的6.5%提高到2019年的8.0%。2012-2019年,信息、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8%、9.7%。

(二)新基建新应用新消费成为首都发展新引擎

5G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顺义、海淀、朝阳、石景山4区联合入选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落地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创建3个市级相关产业创新中心。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6月底,北京市5G基站累计达到2.4万个,预计年底将超过3万个,实现五环内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室外连续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

新应用场景建设持续推进。面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线上教育、产业升级、央企服务、科技冬奥等重点推进新场景建设。2019年发布首批10项应用场景以及20项央企应用场景,开放机会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打造底层技术协同应用的“试验场”,壮大“1000+”具有爆发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新消费模式占比领先。“互联网+”赋能传统行业升级,京东、美团等互联平台快速搭建,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在线学习、网上寻医等新消费模式蓬勃兴起,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北京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7.1%,重点互联网出行平台、医疗平台和教育平台交易额分别增长13.5%、16.1%和1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比2014年增长80.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2.4%,所占比重与2014年相比提高7.3个百分点。

(三)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

首都营商环境评价得分位列全球第28位。北京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把服务企业做到位,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2019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得分78.2分,超过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位列全球第28位。

营商环境3.0版改革启动。2019年,北京市出台《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简称改善营商环境3.0版)。营商环境3.0版改革包含涉及深化“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建设、“四减一增”、事中事后监管、政务科技场景应用和法治建设等主要内容。新一轮改革中,重点推进“智能+政务服务”,强化科技手段运用,深化“一网通办”,优化网上办事大厅设置,为企业群众网上办事提供更多便利。推出104项“秒批”政务服务事项,要求开具的证明从328项减少至51项,精简了84%,基层开具的证明从原来的203项减少至17项,精简了92%,率先实现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全封闭式管理。

政务系统入云进度达98.2%。2019年,52家市级部门1028个政务信息系统迁入政务云,系统入云进度达到98.2%。市政务数据资源网累计无条件开放公共数据集1519项、共计500余万条数据。建成北京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目前政务服务程序数量已超过1500个,开办企业以前需要24天,现在通过“e窗通”软件,一天即可全部办好。

服务业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由产业开放向“产业+园区”开放模式转变,大兴国际机场自贸试验片区获国务院批复并正式挂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方案中的177项开放改革任务完成率94%,累计形成52项突破性政策和制度创新安排。延长研发测试车暂时进口期限、跨境电商进口医药产品试点等19项突破性政策落地实施,形成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在全国率先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零的突破,获准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国际医疗、国际学校、国际人才社区等试点不断创新。

二、科技创新  领跑全国,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以科技之基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三城一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创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异军突起,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一)“三城一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的新增长极,中关村天津滨海科技园等中关村“一区多园”辐射全国。

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推进。

搞活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生命谷”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项目全面提速,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开放式跨界创新平台,形成“高精尖”产业高地,开发区以北京0.35%的土地贡献全市近20%的工业增加值。“三城一区”以不足北京4%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市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实现全市60%以上的发明专利,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建设步入更高阶段,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

图2-1 北京市“三城一区”区位发展情况图

(二)原始创新贡献突出,核心技术全国领先

全国科技创新贡献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6%左右,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超过1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33.61件增长到2019年的132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结果显示,在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55.7%;PCT国际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六,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四,科学论文数量蝉联全球首位。

科技成果“首创”多。以中关村为主阵地,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400多所高校院所,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例如,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获得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级分辨图像,首个商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国际首个纳米药物输送机器人等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多。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分子科学、凝聚态物理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3个国家研究中心,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量子信息、纳光电子等2个前沿科学中心和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加快。

(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

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大。2018年,企业R&D经费支出780.5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41.7%,较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创新企业数量多。2019年,累计新设科技型企业34.7万家,占全部新设企业数量的40%。百度、京东、联想、小米、微博、360等6家企业入选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8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科技品牌榜”,小米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

专栏2-1 北京独角兽企业情况

2020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北京共有227家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全球十大独角兽企业中,有6个来自中国,其中3家来自中关村,分别为字节跳动、滴滴出行、快手。

(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创新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在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为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高精尖”产业链成型。布局十大“高精尖”产业,加速形成“高精尖”产业链体系,着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场景应用。

资金链更加雄厚。政府出资120亿元创立北京科技创新基金,4家市属企业各出资20亿元。通过放大母基金和子基金,实现基金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形成合力,资本与科技创新更加精准结合。

政策链先行先试。出台“京科九条”“京校十条”以及资金、专利及人才引进等系列重大创新政策,全链条保障科技创新关键节点。

专栏2-2 “产学研政”协同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了理工导航、理工微电等5个学科性公司,技术入股7家合作企业,转化科技成果60多项,作价约6000万元,引入教师和社会投资1亿多。通过政府一系列机制体制的政策扶持,有效提升了其产学研合作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

北京市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始终站在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最前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研究阐释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搭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3“一核”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城”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总体框架,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日益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魅力彰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生机盎然。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区与郊区、社区与农村相互联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现有实践中心17个、实践所347个、实践站6962个,形成了区(中心)、街乡镇(所)、村居(站)三级体系。全国试点区实现区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三个中心”贯通建设,各区普遍在融媒体App上加载文明实践和政务服务项目,建立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库,统筹线上线下,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团队接单、群众评单”,将科学理论、先进文化的触角扎实地伸向城市最基层,打造群众自我丰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文化平台。

“北京云·融媒体”集中发力。扎实推进媒体改革和融合发展,构建“1+4+17+N”4“1”是“北京云•融媒体”市级技术平台;“4”是北京日报APP、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APP、新京报APP、北京青年报“北京头条”APP等4个市级主流移动端;“17”是17个区级融媒体中心;“N”是市属媒体N个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新媒体产品。

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市属媒体和区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平台与“北京云”市级技术平台进行对接。率先实现区级融媒体中心全域覆盖,各区融媒体中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通过整合电视、广播、报社、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第三方账号等平台资源,按照“中心厨房”模式运行,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借助“外脑”,与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北京日报》等中央和北京市属媒体、技术公司联合,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革命文物主题保护连线成片。立足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筹建新中国三个主题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挖掘弘扬红色文化,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媒体传播平台,增强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全力推进香山革命纪念地保护传承利用,香山革命纪念馆开放运行,截至2020年1月初,纪念地累计接待191.6万人次参观,其中纪念馆接待37.8万人次。着力推动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的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北京榜样”和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北京榜样”、志愿服务不断彰显首都社会正能量,2014-2019年入选市级“榜样库”候选人超过1万人,入选“北京榜样”周榜、月榜、年榜累计人数达800人,其中50名“北京榜样”年榜人物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市民公共文明行为指数连续13年攀升,“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提升城市道德温度。“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440万人,团体登记注册7.8万个,累计发布项目22.6万个,首都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遍及京华大地。

(二)按照“老城不能再拆”要求留住历史记忆

中轴线申遗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明确中轴线申遗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修缮,确定中轴线申遗核心区总面积468.86公顷,建设控制与缓冲区面积4674.58公顷,总面积5143.44公顷,覆盖北京老城面积的60%,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探索建立老城保护利用新标杆、推动老城有机更新,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规模空前。

城市双修重塑老城活力。推进老城复兴,恢复中轴线一左一右“两片地”,天坛公园再现“内仪外海”的景观,先农坛恢复“一亩三分地”;贯通一水一陆“两御道”,实现中轴线南段御道全线步行道贯通,保护修缮万寿寺、紫竹院行宫等主要节点,串联出“水上御道”;建成西海湿地,打通环湖道路,丰富人文内容,什刹海地区成为高品质文化休闲之地。推进胡同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使“老北京新气象,老胡同新生活”成为今天北京的生动写照。统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对300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十无一创建”环境整治,织补古都风貌关键节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西城区提出“街区整理复兴计划”。东城区17个街道全部聘请责任规划师,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相结合。通过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微更新,老城彰显北京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三条文化带”连片成线贯通保护。保护传承利用横贯七区、传承千年的大运河文化带,以山脉为基底、以水系为脉络、以长城墙体为主线的长城文化带,“四岭三川、一区两脉”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实施重要点段历史风貌保护和整治,推动建设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擦亮举世公认的国家文化符号,着力构建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相互交融的城市空间结构。

专栏3-1 “共生院”彰显人文情怀

保持人文环境,接续因城市快速发展而逐渐断裂的文化脉络与集体记忆,东城区雨儿胡同等一批院落腾退改造重新设计,形成“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理念,建立起人与城的内在情感联系,保留了历史街区内在肌理与文脉传承,成为一种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三)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支柱。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增长,从2013年的 8.1%提升至2018年的9.3%(图3-1),占比始终居于全国首位,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稳固。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5%;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劳动产出为216.3万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容创作生产、传播渠道等文化核心领域引领作用增强。2019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11448.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比重近9成(89.1%)。文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市约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5万家,资产总量超2.7万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54%和140%。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000多家,北京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文化独角兽企业占全国的61.9%。文化业态创新加速,全市著作权登记占全国四成。2019年,全市“互联网+文化”企业实现收入55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拉动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8.3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吸纳从业人员59.4万人,人均劳动产出234.8万元(表3-1)。

图3-1 2013年以来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趋势图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产业新空间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创新文化空间载体管理模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空间格局,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要素的有序集聚和高效集约利用。优化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制,分市级示范园区、示范园区(提名)、市级园区三个类别,开展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目前,已认定98家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加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制定实施《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意见》,提出首批31个试点项目,进一步激发存量资源活力。推动前门大栅栏、王府井、西单、五棵松、蓝色港湾、三里屯、隆福寺等商业街品质化发展,推出“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品牌,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

表3-1 2019年1-12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

及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统计

(四)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时代高度的精品力作,尤其是在2017年、2019年两届“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北京的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19年《流浪地球》等10部作品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遥遥领先。涌现出一大批体现国家水准的精品力作,比如《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天路》《北上》等。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成,基层文化设施达到6830个,市区两级覆盖率达100%,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全覆盖。“一刻钟文体生活圈”为民服务更便捷,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群众身边化、供给品质化、服务智能化,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品质跃升,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北京图书大厦成为文化地标,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开工建设,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将于2021年向公众开放。全市博物馆达到183个,149家大小剧场、262家电影院、5800多家公共图书馆、上万家文化馆站遍布京城。全市平均每天上演文化演出近70场,电影8400多场次,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图3-2)。

图3-2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

“书香京城”营造高品位文化生活。2019年,北京市实体书店增加285家,同比增长28.1%,“一刻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已形成,16家综合书城和200家标志性特色书店为支点的全民阅读空间书香日益浓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北京旅游总收入由2012的3626.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224.6亿元,增长了71.6%;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12年的2.8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3.2亿人次,增长了15%。利用老城腾退空间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形成了独特的“小微博物馆”社会化运营模式。

专栏3-2小微博物馆——郭守敬纪念馆社会化运营

郭守敬纪念馆社会化运营模式是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实践,是政府部门积极引入专业社会力量承担小微博物馆日常开放运营的首次试点探索。通过“以资源促提升”,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力量“大资源”,从而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经过近两年的社会化运营实践,纪念馆整体运营平稳有序,富有活力,有效地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在社区传播与发展、展示地方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形象。

(五)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

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多彩。“千年之约”等殿堂级的文艺演出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旅游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等活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多姿多彩。“北京周”“北京之夜”影响深远,“欢乐中国年·魅力京津冀”连续5年在美国举办,“欢乐春节”深耕北欧13年,基本实现本地化、品牌化、市场化。

文化贸易出口成绩斐然。2019年全市75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占全国22.3%。2018年,全市文化贸易出口额24.3亿美元,同比增长9.9%。原创研发动漫游戏企业出口产值达182.47亿元,同比增长57%,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文化产品“卖出去”的效果日益显现。四达时代非洲传输平台、西京集团英国传播平台、俏佳人美国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渠道作用,展映北京优秀影视剧。《中国梦365个故事》在德国和非洲播出,北昆《牡丹亭》、人艺《司马迁》等剧目海外巡演反响热烈,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外播出后引发“中国热”。

四、聚焦“七有”“五性”民生福祉,结对帮扶携手一道奔小康

以群众需求引导各级政府“按群众的要求干”,创造性将中央“七有”要求和北京市民生活“五性”需求纳入市区部门考核,调动基层干部扎根街巷、社区,沉下心去倾听群众诉求,用群众满意不满意衡量政府工作实效,用人性化、差别化、精细化方式精准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路上,结对帮扶携手一道奔小康。

(一)落实“七有”                                                                                                                                                                                                            ,市民过上更美好生活

居民生活更有质量。2019年人均GDP由2010年的11568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23805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社会保障网底功能进一步扎牢(表4-1、4-2);全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0.0%以下,达到富足水平,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攀升,发展型享用型消费成热点(图4-1、图4-2)。

表4-1 2012-2019年北京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人力社保局

表4-2 2012-2019年北京社会保障群体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人力社保局

图4-1 2012-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

图4-2 2012-2019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元)

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8.8%,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均达到99%以上,“学区制”“教育集团”等名校办分校,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有力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群体、残疾儿童、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高效服务就业更充分。“创业北京”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未超过1.5%(表4-3);“京训钉”培训管理平台助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回天地区”10公里半径就业服务圈,树立职住平衡新典范。

表4-3 2012-2019年北京市就业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人力社保局

“健康北京”引领百姓健康生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26429.1万人次,与2012年比较诊疗人次数增长99.3%(图4-4);“五个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显实效,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节省20亿元,集中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低52%,6468项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家庭医生签约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3名全科医生,“智慧家医”守候居民健康;全国率先建立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系统,成功顶住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压力,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2012年的174.45/10万降至2019年的123.00/10万,下降了29.31%(图4-5)。

专栏4-1 “健康北京”主要指标

2019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31岁,较2010年的80.2岁提高2.1岁;孕产妇死亡率有2012年的6.05/10万下降到2019年的2.96/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2年的2.87‰下降到2019年1.99‰,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图4-3)。

图4-3 2012-2019年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情况

图4-4 2012-2019年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图4-5 2012-2019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生活环境改善更宜居。坚持“房住不炒”,租购并举、以租为主,创新推出共有产权住房,雨儿胡同、前门三里河等老城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老楼加电梯有效回应居民需求呼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2年的39.2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4.9平方米,如图4-6。

专栏4-2  老楼加电梯

“老楼加电梯”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突破“一票否决”制度障碍,“先尝后买”形成因地制宜的“老楼加电梯”好模式。2010-2016年加装255部电梯,2017-2019年加装了1207部,快速反应回应民生诉求,极大地方便老年人安全出行。

老人生活更安心静心舒心。养老金持续跟涨,养老保障不发愁(图4-6);“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5

紧贴老年人身边服务需求;“老年友善医院”快速推进,形成医养融合无缝衔接的老年健康服务,2019年底,95%以上养老机构通过签约医疗机构等方式实现医疗服务覆盖。

图4-6 2012-2019年北京享受待遇人员月基本养老金情况

(二)抓细“五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便利百姓生活。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洗染、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快递等便民服务构成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从2012年到2019年累计建成1682个,覆盖95%的城市社区,一刻钟“文体休闲”“医疗健康”“警务消防”等公共服务延伸到老百姓身边,生活服务更加多样、可及、安全。

百姓出行更便捷。2019年中心城区范围内轨道交通75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77%,线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17公里,运量占比过半,日均客运量1057万人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轨道交通(图4-7)。从2014年12月28日起,北京市实施新的公交价格调整方案,调价后轨道交通平均票价水平为4.3元左右,地面公交平均票价水平为1.3元左右,票价分别覆盖各自成本的50%左右和38%左右,其余仍由公共财政负担,让市民得到切实的实惠。

图4-7 2012-2019年北京公交、轨道交通客运量

健步悦骑宜居城区建成。城市街区空间改造,加大行人、自行车路权保障,依托蓝网绿道拓展健步悦骑空间,提升步行与骑行体验,链接回龙观和上地地区建成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

(三)结对帮扶,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北京在脱贫攻坚中坚决打赢两场战役,一手抓实本市“六个一批”“脱低”工作,一手抓东西部协作扶贫,助力受援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结对携手奔小康。

如期完成“脱低”目标。2016年北京精准识别低收入农户7.27万户15.62万人,通过“六个一批”、强化“五大”政策保障、找准“四个着力点”“组合拳”,帮助低收入农户确保“脱低”(图4-8)。数据显示,北京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图4-9),实现“基本生活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

图4-8 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帮扶的主要举措

图4-9 2016-2019年北京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推动结对帮扶取得真功实效。加大帮扶投入力度,2014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92.00亿元(图4-10),安排脱贫攻坚项目5138个。选派7469名优秀干部人才(图4-11),实现受援地区全覆盖。帮助全国7省区159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大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推动首农、首旅、德青源等4000多家北京企业到受援地区投资扶贫,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就业增收。强化劳务协作,吸纳贫困人口在京就业32万余人。持续开展“组团式”教育扶贫,构建人才帮扶、学校共建、阵地孵化、劳务协作“四位一体”的教育扶贫模式。深入推进精准健康扶贫,通过“组团式”、建立三级医疗结对帮扶体系,资源下沉、远程医疗等手段,破解受援地区因病致贫难题,救治贫困患者5.9万人。深化携手奔小康行动,与受援地600多个贫困乡镇、1200个贫困村、600所学校、500家医院结对帮扶。加大智力支援力度,累计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0余万人。持续开展金融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互联网+扶贫”等活动,建成运营社会动员中心等“六个中心”,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大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新建道路500余公里,完成基础设施管网200多公里,改造厕所5000多座,建设饮水点500多个,解决30多万贫困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支持危房改造建设近5万套,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图4-10 北京市2014-2019年扶贫帮扶财政资金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扶贫支援办

图4-11 北京市2014-2019年援派干部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扶贫支援办

专栏4-3 北京消费扶贫中心

北京率先建成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设立16个区消费扶贫分中心,发行消费扶贫爱心卡70余万张,市民在双创中心现场参观采购人数超过40万人次。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单位,预留30%财政资金采购扶贫产品。深入开展消费扶贫“七进”活动,在连锁超市、批发市场设立扶贫专区1000多个。赴受援地对接消费扶贫并签订大宗采购协议,举办集采联销、直播带货、市管国企消费扶贫月等活动。组织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大型电商以及今日头条、抖音、西瓜等新媒体助力消费扶贫和脱贫攻坚,各种网络平台直播量超千万次,消费扶贫总额320亿元。

五、创新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机制,走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

创新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进精治共治法治,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北京市创新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机制,加快推进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成熟定型,走出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新路。

(一)“吹哨报到”“接诉即办”                                                                                                                                                                                                                                                        解决百姓身边烦心事

“吹哨报到”机制受到中央肯定。为构建简约高效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北京市创建了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形成系列14项制度性文件,实现城市治理重心在基层,让街道实起来,让社区硬起来,切实解决条块分割给城市治理工作带来的难题。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对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专栏5-1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起源

2016年5月15日,平谷区金海湖镇发生盗采金矿引发的矿难,造成6亡1伤的惨剧。为有效解决此类治理难题,平谷区委区政府针对乡镇和部门责任权力不匹配、协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将执法主导权下放到乡镇。乡镇发现违法线索,召集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采取执法措施,不到位就问责,“事不完、人不走”。这种做法被概括为“乡镇吹哨、部门报到”。

12345市民服务热线创造“接诉即办”北京样板。2019年以来,北京市把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群众诉求采取直接派单制,要求街乡镇和相关单位“接诉即办”,作为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的总牵引,建立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和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并纳入相关部门考核,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贡献了北京样板。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荣获全国最佳服务案例奖、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奖、十佳热线奖和治理之星奖等全国性奖项。“接诉即办”入选“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据统计,2019年,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来电696.36万件,比2018年增加了27.51%。其中,诉求类电话251.97万件,占比36.18%;咨询类电话444.39万件,占比63.83%。2020年7月,北京街乡镇“接诉即办”综合考核排名,西城区椿树街道、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等25个街乡镇并列第一,比2020年6月11个街乡镇并列第一多了14个。

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北京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筑点、线、面的大党建格局,加强各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制度建设,向老旧难问题共同发力。基层党建服务经费每个社区从20万元提高到40万元,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工程,打造“优秀书记工作室”,推进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持续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社区专员、街巷长制、小巷管家等制度措施,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把党的主张传递到“神经末梢”。

(二)“精治共治法治”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促提升。实施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创造性提出“十无一创建”思路(图5-1),共完成整治提升2435条背街小巷。首都核心区的街巷胡同环境更优美、文明更有序、生活更宜居,成为市民休憩和游客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图5-1 首都背街小巷整治“十无一创建标准”

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从2020年5月1日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各基层街道社区通过设立垃圾分类指导员、宣传员、盯桶员等岗位,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居民代表、楼门院长、志愿者、居民群众等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各社区探索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项目,在居住小区设置分类智能垃圾桶、发放二维码溯源垃圾袋、开展趣味游戏、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等方式,引导居民更好参与垃圾分类。

物业管理委员会破解老旧小区治理困局。针对部分老旧小区由于各种原因处于失管脱管的状态,《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可以设置物业管理委员会。从2020年5月起,北京市从提高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建立率、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党组织覆盖率、物业管理公司党建覆盖率等三率入手,积极推动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组织和发动居民党员、群众等参与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为老旧小区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

责任规划师让城市更精致。2019年以来,北京市在全市街乡镇中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全市已签约273个责任规划师团队,覆盖297个街道、乡镇和片区,覆盖率超过80%。朝阳区突出首席制和国际化,为国际化特征明显的街道配备了外籍责任规划师团队。海淀区发挥高校资源多的优势,为每个街镇配备1名全职责任规划师、1支高校合伙人团队和多支项目队伍的专业力量。

搭建各方共治平台。为方便居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北京市广泛发动社会单位、媒体、律师、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群众等各方面力量资源,通过搭建“五方共建”6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共同协商处理解决社区公共问题。

、资源共享、议事协商、媒体对话、法律咨询、小巷管家、楼门管家等渠道载体,为各方协商议事搭建了共治平台。

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硕果累累。城市治理重点领域立法硕果累累,修订城乡规划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了街道办事处条例、物业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为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新突破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坚持赋权下沉增效,时隔23年召开北京市街道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等管根本的政策法规,全面启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街道综合执法改革迈出新步伐,城市协管员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社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社区“邻里节”等共建共治共享举措取得实效,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

专栏5-2 《向前一步》创造媒体治理平台

北京市电视台整合城市规划、法律、社会、管理、心理、人民调解等专家资源,制作《向前一步》节目,打造市民和公共领域对话平台。自2018年6月29日首播以来,《向前一步》节目已经解决了诸如停车难、物业纠纷、老旧小区整治、物业费调整等上百个城市治理难题,得到社会的好评。

专栏5-3 《小巷管家》真实反映基层治理工作经验

2019年10月,一部真实反映北京基层治理工作经验的电影《小巷管家》在全国上映。电影以全市2.3万名“小巷管家”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集中表现了在基层治理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

专栏5-4 “回天行动”创造大型社区治理样板

实施“回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用117个项目补齐民生短板,目前实现开工105个,截至2020年7月,已完工43个,累计完成投资51.5亿元。北郊农场桥改建通车疏通堵点,通行率提升50%,车速提高约30%,困扰回天居民十余年的林萃路断点工程实现通车,通勤效率大幅提高,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党建引领推进“回天有我”纵深发展,形成“五方共建”机制、“霍营管家”等治理新模式,35家市级部门单位和72家区级部门主动报到,接收报到单位党组织67个,在职党员报到15376人,形成区域性大型居住区共治样板。

(三)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志愿北京”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北京志愿者出色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北京世园会、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截止2019年底,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招募系统报名成功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突破63万人;截止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440万人。

社区成为动员群众的前沿阵地。大力建设社区居民议事厅、楼层议事厅、小院议事会,推广居民群众议事协商模式,做强社会福利、综合治理、人民调解等七大工作委员会,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涌现出东城社工、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石景山老街坊等知名群众参与品牌。目前,全市共登记社区社会组织1500多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500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成为动员居民群众的有效载体,广大社区志愿者为维护首都各项重大活动的安全稳定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枢纽型社会组织助力社会管理。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累计登记社会组织数从2010年的7171个发展到12856个,增长率79.27%;全市万人社会组织登记数约5.8个,在全国位居前列。北京市把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51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242家,街道级枢纽型社会组织512家(表5-1)。

表5-1 2020年6月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民政局

(四)疫情防控检验城市治理                                                                                                                                                                                                                                                                                水平

压实“四方责任”。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严格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两大环节,立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持续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全市上下迅速投入战疫一线,以首善标准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尽最大可能控制疫情波及范围。

完善传染病筛检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鼠疫等输入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和筛检体系,提高早期识别和快速鉴定能力,完善多症候综群综合监测平台,实现对不同临床表现传染病的快速准确早期识别。强化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研判能力,开展对重大传染病高危人群的主动追踪,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基本建成。2018年,在全市推进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截至2020年3月底,完成7029个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任务,基层群众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网底基本建成。

社区疫情防控网严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规范推进社区管理、人员排查、重点人群管理服务、社区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充分调动全市335个街道乡镇、近7000个社区(村)的防疫力量,牢牢地织密社区疫情防控网。

成功经受疫情考验。截至2020年8月18日,累计确诊病例935例,累计治愈924例,死亡9例。首都平战结合转换顺畅的城市治理体系,在疫情面前经受住考验。

专栏5-5  安华里社区采用“六个一”疫情防控措施

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面临疫情,采取了被称为“六个一”的严密疫情防控措施,即一个防控体系、一张排查网、一个出入卡、致居民的一封信、一个宣传喇叭、一个二维码,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华里社区,肯定了社区的疫情防控措施。

专栏5-6  成功抗击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

2020年6月11日,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北京市迅速将应急响应级别上调为二级,运用大数据手段确定病例运行轨迹,实施精准防控措施。1.18万名新发地批发市场工作人员连夜完成核酸检测,实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20多天全市核酸检测采样人数超过1100万人,仅用不到40天的时间就成功控制住疫情。

六、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北京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全面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值创历史新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有效保障,水城共融、森林环绕、蓝绿交织的美丽首都已经形成。

(一)“一微克”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严管移动污染                                                                                                                                                                                                                                                                                                            源。聚焦柴油货车、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一微克一微克地抠,2019年北京20.52万辆超标车纳入“黑名单”闭环管理,2.8万辆重型柴油车排放实现远程在线监控。

扬尘精细化管理。聚焦工地扬尘、道路扬尘与裸地扬尘综合施策,建成覆盖全市乡镇(街道)1020个监测点位的粗颗粒物监测网, 2019年北京市降尘量均值为5.8吨/平方公里·月,                                                                                                                                                                                                                                                                                                            与2018年7.5吨/平方公里·月相比下降22.7%。

整治“散乱污”企业。2019年,腾退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9家,动态摸排、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93家,重点工业行业减排挥发性有机物约2100吨,完成450个平原村、8家单位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完成农村地区4.1万户“煤改清洁能源”。

能耗强度显著降低。1980年到2018年,全市能源消费平均弹性系数为0.38(图6-1)。北京平均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从2012年的0.40吨标准煤减少到2017年的0.26吨标准煤,下降了35%;平均每万元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0.13吨标准煤减少到2017年的0.02吨标准煤,下降了84.6%。北京2019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3%、电耗下降3.72%,能源消费总量增速1.2%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逐步减弱。

图6-1 1980-2018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单位:万吨标准煤,%

PM2.5大幅减少。2019年,PM2.5年均浓度值为4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的81.9微克/立方米下降48.7%。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分别为37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分别比2013年下降33.9%和85.2%。2019年,空气质量达标(优和良)天数为240 天,达标比例为65.8%,比2013年增加64天。重污染天数减少到4天,下降93.1%(图6-2、图6-3)。

图6-2 2012-2019年北京大气排放情况

图6-3 2013—2019 年空气质量级别比例图

(二)“四级河长制”全面打响碧水攻坚战

建立四级河长制                                                                                                                                                                                                                                                                                                                        。北京以落实“水十条”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河长制,建立以党政领导为主体的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长体系,设立各级河长5900余名,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生态环保目标。

开展“清河行动”。以消除黑臭水体为重点,实施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水系循环、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构建“水环境—排污口—污染源”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完成25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截污治污和生态修复,完成全市141条段、约665公里黑臭水体的治理工程。

加强水生态修复。大规模引黄入京,进行跨流域生态补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取得重要成就,断流25年后首次通水。官厅水库向下游生态补水3.4亿立方米;密云水库最高蓄水量突破26亿立方米,创21年来新高。

再生水利用量位居全国第一。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和新建再生水厂,中大型污水处理设施从2012年的41座增加到2018年的67座,2018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7.35%,再生水成为北京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建设污水收集管线达到12147公里,比2012年增加111.8%,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0.6万立方米/日,比2012年提高了72.6%。污水处理标准高于国标,污水处理率从2012年的83%提高到2019年的94.5%,其中城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9.3%,分别比2018年提高1.1个和0.3个百分点。

专栏6-1 槐房再生水厂

槐房再生水厂是亚洲最大地下再生水厂,污水处理设计规模为60万立方米/日,采用先进的MBR水处理工艺,获水处理行业“诺贝尔奖”。

(三)扩大生态空间                                                                                                                                                                                                                                                                                                                                    守住生态红线

大尺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                                                                                                                                                                                                                                                                                                                                    。北京创造性地实施留白增绿行动,探索出城市森林、填空造林、见缝插绿、战略留白等一系列生态治理举措,大尺度增加城市绿色生态空间。2018年腾退土地面积达6828公顷,其中50%左右地块用于“留白增绿”,完成绿化1682.8公顷,建成城市休闲公园24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60处,建设城市森林13处。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21178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3261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15.5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16.3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46.2%增加到2018年的48.4%(表6-1)。

表6-1 北京公园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情况

推进退耕还林强化土壤源头管控。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详查监测,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在平原地区,采取退耕还林、休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推进大尺度森林湿地建设,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图6-4)。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交通干线以及重点河流两侧实施填空造林,建设互联互通的大尺度森林湿地板块。浅山区提升森林健康水平,提升绿色屏障的生态功能。

图6-4 2015-2019年北京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变化趋势图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守住生态红线。北京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环境质量底线,不突破资源消耗上限,实施两线三区空间管控7《北京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控制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实现二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

。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实施“两山三库五河”生态保护,推进“一城两带多园”绿色发展。率先在全国出台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大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共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推进建立健全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涵养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级财政累计安排生态涵养区转移支付资金2658亿元,年度资金规模从2013年的454.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60.8亿元,增长了45%。北京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补偿渠道,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多元化,开展结对协作,带动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共筑首都生态安全屏障。                                                                                                                                                                                                                                                                                                                                                                                                                                                                                                                                                                                                                                                                                                                                                                                                                                                                                                                                                                                            七、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标志性进展

牢牢揪住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模式,要素区域流动加速,城市间功能分工不断完善,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高品质生活、产城高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

(一)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突破,北京城市空间整体优化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制定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截至2020年6月,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827余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786家,优化部分高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加强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的紧密对接,目前北京市级机关第一批搬迁完成35个部门、165家单位主体搬迁。

实现南北均衡与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城南行动计划,以大兴国际机场为新动力源,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改善,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良乡大学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带动优质要素在南部地区集聚。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区域生态协作格局已形成,山区整体生态保育和废弃矿山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等生态持续修复,实现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旅游资源跨区域统筹,创新建设用地指标合理转移和利益共享机制,提升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效益。

(二)                                                                                                                                                                                                                                                                                                                                                                    高标准建设副中心与雄安新区,新“两翼”齐飞并进

高标准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列出承接清单,“高标准”贯穿到副中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环节。谋划带动国企、教育、医疗等领域市属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布局,引导社会资源向城市副中心聚集。首批33家科技创新企业集中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55家高精尖企业向运河商务区集聚。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综合交通枢纽、六环路入地、通州堰、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重要功能节点有序拉开城市框架。推动城市绿心向社会开放,广渠路东延,“三庙一塔”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培育运河商务区高品质楼宇,优化中关村通州园空间布局,推动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等特色小镇。

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坚持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作为自己的事,着力将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打造成高质量工程、精品工程,截至2020年6月,3所学校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医院项目正在土方开挖。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功能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中关村三小、朝阳实验小学、北京妇产医院、宣武医院等对口帮扶工作在雄安新区持续开展,提升当地公共服务水平。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加快编制,首创集团、环卫集团等市属国企积极主动支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国家千年大计,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形成守望相助的掎角之势,书写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

(三)携手津冀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世界级城市群影响力稳步提升

推进三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坚持“交通先行”,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张铁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交通服务保障,京滨、京唐、京雄等城铁公交互通,有力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加快推进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为河北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图7-1京津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图

生态环境治理“协同作战”。三地率先统一空气重污染应急预警分级标准。2019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52.8%,三地签署潮白河、滦河、白洋淀等流域治理协议,建立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及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产业协同格局加快构建。京津冀产业符合各自功能定位,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分工格局,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6.1﹕43.2﹕50.7调整为2019年的4.5﹕28.7﹕66.8。产业融合效果显著,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的产业活动单位1.6万家,占区域内产业活动单位总量的5.5%,比2013年末增长180.2%。对津冀地区溢出效应、核心带动作用明显,北京法人单位在津冀地区的产业活动单位1.2万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100家,京津冀产业优势互补格局已经形成。

世界级城市群轮廓凸显                                                                                                                                                                                                                                                                                                                                                                                    。京津两地加强全方位合作,双城联动进一步强化。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建设,推动一批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建立中央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开展跨区域政策协同、利益补偿分配、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生态补偿等政策创新,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管控,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2019年末,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亿元,占全国的9.4%。一项项“改革”,一个个“共享”,彰显着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

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

北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取得的,是全市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成就,谱写了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华彩乐章。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倍加珍惜取得的宝贵经验,继往开来,奋力开创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                                                                                                                                                                                                                                                                                                                                                                                            )坚持党的领导,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做出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8次视察北京,12次就北京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对首都各方面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中央对首都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首都发展的思路举措,坚决实施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起到了表率作用。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首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彰显了全国政治中心忠于党、忠于祖国的政治本色。

迈入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突出党的领导这一根本,突出理论武装这一灵魂,突出组织体系这一基础,突出人才队伍这一关键,突出组织制度这一保障,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不断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展现一流形象、一流服务、一流业绩,充分体现首都各方面工作的代表性、指向性。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走在前列

北京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规划建设务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导,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规划、政策的依据。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都民生保障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国首都的人民属性。

迈入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拓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渠道,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持续提升市政市容环境、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推动首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就。

(三)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中发挥示范作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确立了新时代首都发展战略目标和城市战略定位,明确了城市发展方向,形成了科学的城市功能。北京市紧扣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严格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正确处理“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增强,经济、社会、生态等城市基础功能优化,“四个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城市病”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树立了榜样。

迈入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作为首都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遵循,高标准实施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实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进一步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创造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抓实抓好文化中心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前瞻性谋划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增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

(四)坚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超大城市治理的典范

面对超大城市治理的世界性难题,北京市勇立潮头,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方案”,打出治理“大城市病”的组合拳,通过总规约束和产业禁限制目录,实现减量发展;实施疏整促提升专项行动,有效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采取有力措施,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建设,持续开展平原造林,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在全国率先推出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实现全覆盖,推动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推动街道大部制改革,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等,丰富了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方法和经验。

迈入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平台,促进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相协调、部门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街道、乡镇治理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治理体系,积极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城市、服务民生,努力形成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企业积极参与、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发挥首都在精治共治法治中的排头兵作用,创造面向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

(五)坚持首善标准,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北京市贯彻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善之区要率先示范、立标干、树旗帜的教导,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以首善标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带头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九大领域推出了117项改革措施,涵盖了减量发展、京津冀协同、科技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推进社会民生等领域,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服务管理。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首善标准,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楷模。

迈入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推进,进一步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发挥好首都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按照“千年大计”和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构建核心区功能优化、辐射区协同发展、梯度层次合理的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夺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面胜利。

指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乡落实、社区参与的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五方共建主要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