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一挪,就活了! ——通城县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2015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时候,易地扶贫搬迁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对此,通城县麦市镇天门村党支部书记邓辉斌深有感触:“有句老话叫“树挪死,人挪活。还真是挪一挪,这盘棋就活了!”

   天门村海拔约500米,曾经是湖北省重点贫困村。由于资源贫乏,村民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为生,常住居民不足300人,以留守老人儿童为主,居住分散、房屋老旧,山顶的村民到村委会一趟来回得花两个多小时,到山下镇上打个来回至少要五个多小时,雨雪天根本无法出门,特别是60余名适龄儿童上学困难。

    “什么事情都难以组织,群众意见大,脱贫攻坚动力不强。都‘囚’在山里面,叫人怎么不穷呢!”

天门旧貌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明灯多次到天门村入户走访调研、召开屋场会,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定了“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以村部所在地为中心,科学规划、统一建设集中居住点,补齐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天门新颜

天门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


    在实施“易地搬迁,整村推进”后,天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村部为中心,建设了集中安置点,新建了幼儿园和村办小学、文化广场,建成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室,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功能齐全的配套服务,让村民的生活质量直线上升,天门村摇身一变,成为“世外桃源 云上天门”。 村民邓益柏由衷地说:“住在安置点比住在岭上好,沾了共产党的光,这里面住着也舒服,路也好走,生活也有保障。”

麦市镇天门村贫困户 邓益柏

   邓益柏说的,是通城易地扶贫搬迁老乡们的心里话,而他所说的生活保障又从何而来呢?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汪局长回答说:“让搬迁群众对搬得出满意,只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后半篇文章就是要稳得住易迁户,让他们有事做,有钱拿,能脱贫,为此我们下足绣花功夫,为他们开通了三条‘兴业’之路。”


“就业”之路:建设扶贫车间

“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天上下班,有工资拿,这在以前做梦也想不到呢。”马港镇何婆桥村安置点易迁户程衍保感慨地说到。

为解决贫困易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易迁户稳定脱贫和发展,通城县研究出台了《通城县扶贫微车间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扶贫产业资金建设扶贫微车间;制订了《通城县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和《通城县扶贫车间建设资金使用方案》,将易迁结存资金约2.2亿元全部用于建设扶贫车间,在全县范围内打造县、乡(镇)、村就业扶贫微工厂64个,吸纳贫困户(易迁户)就业800多人。


五里镇尖山村扶贫车间


“主业”之路:围绕特色产业

通城县是全国油茶产业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正在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通城县坚持易地搬迁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落实集中安置点产业,确保“一点一主业”,即每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至少要有1项较大规模的能让搬迁户从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或二次分红中受益的起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

   现全县油茶种植面积30.17万亩,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袍山绿色产品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承包人”等方式建设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6.12万亩,与全县11个乡镇78个行政村2410多户贫困户(易迁户)签约合作种植油茶,建油茶基地61200亩,带动贫困户(易迁户)2410户8385人长期受益。

塘湖镇城墙山万亩高产油茶示范园

通城县现有108家生猪生态规模养殖场(户),20家县级、4家市级、2家省级和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018年全县生猪出栏85.01万头,玉立牌合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富康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全县1268户贫困户(易迁户)稳定脱贫。

通城县借“江南天然药库”药姑山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药姑山中医药特色小镇,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品种“隽六味”(黄精、七叶一枝花、白芨、白术、钩藤、金刚藤),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共发展种植企业6家,种植专业合作社22家,建成种植加产业基地2246个,面积6.82万亩,年销售药材1000吨以上,据统计,中医药产业可带动全县3000余户贫困户(易迁户)稳定脱贫。县福人药业金刚藤产品被评为全国“十佳”品牌,新引进上市公司康美药业成功落户。

“科创中国”专家在药材基地

2017年以来,通城县大力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无土蔬菜基地建设,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湖北幕阜山天岳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易迁贫困户”模式,由政府投资蔬菜大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安装视频监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服务,易迁户以政府扶持建设的大棚作为股本分红。

目前,通城县已拨付集中安置点无土蔬菜大棚建设资金1020万元,流转土地600多亩,已完成175个无土蔬菜大棚建设。每个大棚挂靠4户易迁点贫困户入股经营,户平年分红收入不低于800元。全县175个无土蔬菜大棚共挂靠易迁户700户,年分红56万元以上。 


“副业”之路:紧联生态民生

   通城县结合实施生态民生工程,因人制宜,鼓励难以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劳动,增加收入。在实施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污水处理、城乡垃圾处理 “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进程中,开发生态护林员、农村保洁员、河湖库巡查员、农村道路护路员扶贫岗位3000个,整合资金2500万元用于购买“四员”服务,变以往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将易迁家庭劳动力以就近原则划分“责任担当区”,吸纳搬迁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充分做到人尽其能,人岗相适,搬迁户通过提供劳力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实现了有尊严的脱贫。

   通城县购买“四员”服务以来,共安排450户搬迁户就业,易迁户的获得感有了显著提升。天门村贫困户葛时雨非常珍惜他的工作: “我在村里做保洁员, 8000元一年,在黄桃基地做工,按照天数计算工资的,年收入有1万多元。


天门村贫困户葛时雨

   近年来,通城牢牢抓住发展扶贫产业、实施产业扶贫这一“牛鼻子”,坚持产业发展与易地搬迁同步推进。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作为省级重点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中,按照龙头牵引、业居相宜的思路,在安置区附近发展葡萄、火龙果、艾叶、油茶等扶贫产业,探索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让安置区成为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东港村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和扶贫产业基地

东港村贫困户徐五完,和年迈的父亲住在安置点,因自己身体状况较差,父亲需要照顾,平时在外打零工。村两委积极与产业基地对接,优先安排他在基地务工。他说,在这个葡萄基地里打工,一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在县城做一些小工,“四员”一年八千元,年收入接近两万元。


东港村贫困户徐五完

“挪”,不仅仅是搬个家、换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是想方设法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行动。

“活”,逆势突围、是战胜贫困,是越奋斗越有希望的“生计”,越过越有味的日子。

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要求,通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易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硬骨头”来啃。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42个,贫困人口30776户106380人(截至2019年年底),“十三五”期间,通城县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4457户12855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15个。

在易地搬迁东风的吹拂下,在小康生活的召唤下,通城的广大乡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行!

世外桃源 云上天门



(编审:胡颖)


(作者:通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