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通城】漫话清明


作者:杨伟民

20210401

又是一年清明到。虽然是每年都要进行的一项活动,但依然提前很久就在心中筹划,早早就和妻商量,并根据侄女的推荐预订了若干鲜花,约好相关亲人,届时一同下乡去祭拜已故亲人,献花扫墓,寄托哀思。

提到清明,要知道它的来历。首先,清明本是中国24个节气中的一个自然节气点,多在农历三月,阳历4月5日前后。此时严冬过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空气清洁,杨柳吐蕊,大地呈现一片春和景明气象,生机盎然。所以这一天(或前后数日)人们多走向大自然,踏青游玩,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其次,它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国外十几年,受尽磨难。有一次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找不到任何食物,随臣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喝,可谓恩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即王位,是为晋文公,大封群臣。介子推因不慕名利,不常在重耳面前晃荡,被重耳忘记了没有封赏,于是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想起十分后悔,亲自去找,介之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任性,放火烧绵山想逼出介之推,也没见他出来。山烧完了,才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已经烧焦的介之推和他的老母亲,并且在枯柳树洞里发现一帛书,上面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非常悲痛,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下令这一天(亦说前后共三天)全国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东西,并将血书贴身收藏时时提醒自己勤勉国事,励精图治,处事清明,后来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第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又亲往介山祭奠介之推,发现该枯柳已再发新枝,于是将该柳称为清明柳,把这天作为清明节,永久纪念,这就是清明节、寒食节的来由。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是慎终追远、礼敬先祖、弘扬孝道的一种传统文化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除了祭祖和踏青游玩外,清明之际人们还有插柳、射柳、蹴鞠(足球)、牵钩(拔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多种娱乐活动。清明节将自然节气与民俗文化触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两湖地区亦对扫墓有挂纸丶挂山之说,各地风俗略有不同,但都是祭祖和踏青两大主题。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这一天(也有前三后七、前十后十之说,即前后20天之内均可扫墓,条件不允许的不必过于拘泥于清明节当天),人们不论离家多远,也要赶回故乡到先祖墓前扫墓祭拜,称为墓祭,这是主要的形式。祭祖原则上要墓祭,有除草、培土丶插柳、上供、放炮、点香、烧纸钱、致词、跪拜、撤供等几个程序。现在出于安全、环保等考虑,放鞭炮丶烧纸钱基本取消了,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有实在没有时间回乡祭祖的,也可以在自家阳台上或附近路边河滩上面向故乡进行简单仪式。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现在许多人进行网上祭祖,也是值得提倡的。还有一种祠堂祭,就是一大家族在本族祠堂共同祭拜祖先,程序规范,场面隆重,然后一般还要集中就餐等活动,很有意义,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要传播正能量。祭祖时应衣著深素,切忌大红过艳。应庄严肃穆,不宜大声喧哗、嘻笑打闹,更不得非议逝者。应有安全、环保意识,杜绝野外用火和摆放塑料花等不利分解的祭品。宜由带队长者向参祭晚辈介绍被祭拜者基本生平,追颂先祖功德,激励后人继承先辈遗志,传承孝道,爱国兴家,不应仅仅是到此一游走走过场。应借机亲人之间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相互激励和促进,提高正能量,不应仅仅是游玩,或借机摆排场,更不应小肚鸡肠因山权坟界等与邻里生矛盾纠纷。祭祖原则上不邀请外人参加。祭祖后,可以一家人顺便踏青爬山效游,走向大自然,或举行其他娱乐活动,包括读书人题诗作对寄托对先祖的哀思,表现效游的乐趣、人生的感悟等。现代特别是在城镇,小孩子平时很少接触大自然。随父母回乡祭祖顺便效游踏青,也是让小孩们接触、了解农村,了解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有效途经。如此,也不是说清明节这一天就一定不能互祝节日快乐,除了祭祀活动那一小段时间要庄严忆祖外,其他时间是可以开心快乐的。另外,后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鬼节的,其实这是一种对先祖不尊敬、不严肃的叫法,不宜提倡。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祭拜祖先、怀念亲人的同时,我们不可以忘记我们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可以忘记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正是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广大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舍小家为大家,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才有了统一强大的新中国。清明来临之际,我们更应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辈遗志,同心同德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崇尚文化。是个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每逢清明节必然会想起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流传千余年的经典名诗,它通俗易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也道出了人们缅怀逝去的亲人的普遍心情,所以流传最广。有趣的是,这首诗经后人各种改写,可以变成六言诗:

清明时节雨纷,

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牧童遥指杏村。

也可以改成五言诗: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童指杏花村。

也可以改成四言诗:

清明时雨,

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

指杏花村。

也可以改成三言句: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甚至可以改成曲调: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还可以改编成微型情景剧:

时间:清明时节

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表情):欲断魂

对话: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了!

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