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时代和形势的新变化,谋划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涵盖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各领域,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

◆ 当前,我国每10万人中命案数为0.56,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中刑事案件数为339,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持枪、爆炸案件连续多年下降,是枪爆犯罪最少的国家之一;2020年,全国刑事立案总量已实现五年连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已实现六年连降……

◆ 近年来,全国群众安全感逐年上升,2020年达98.4%,2021年上半年达98.56%。统计数据与中国广大群众和来华外国人士居住、出行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受相互印证——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 三年来,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3.7万名,打掉涉黑组织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 在李慧带领下,“苏阿姨调解室”成立了。通过多方参与的专业调解,“苏阿姨”们帮助当事人舒缓情绪、解开心结、握手言和

◆ 以更优的平安“供给”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让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实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熊丰

2021年12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平安,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建设平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平安中国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又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群众对平安的期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根本目的、发展方向、基本路径和工作重心,全面阐明了平安中国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22年1月31日,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官兵在中哈边境巡逻 黄超摄 / 本刊

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

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历史交汇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时,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确保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时代和形势的新变化,谋划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涵盖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各领域,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

“更高水平”的平安,体现的是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大平安: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坚定文化自信,防范和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着力维护文化安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全力维护社会安全;坚持绿色发展,积极维护生态安全……平安中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坚定维护国家安全。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九年多来,打出反恐防恐“组合拳”,连续5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发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下好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先手棋”;打好全面防范化解处置各类风险“主动仗”,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面对外部极端打压遏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统筹资源力量,有效防范应对相关安全和法律风险,加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坚决维护了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面对香港局势一度出现的严峻局面,推动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推动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反对外来干涉,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主动权。

我国国家安全的屏障越筑越牢,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取得战略性成果,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乱象和快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治安全。

完善防控体系,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社会治安,直接关乎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这是一份世界瞩目、人民满意的平安中国“成绩单”——

当前,我国每10万人中命案数为0.56,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中刑事案件数为339,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持枪、爆炸案件连续多年下降,是枪爆犯罪最少的国家之一;2020年,全国刑事立案总量已实现五年连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已实现六年连降……

通过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以及黄赌毒、盗抢骗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我国社会治安状况取得标志性突破,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会矛盾总量稳中有降。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也难在基层。

九年多来,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下大力气化解信访积案……一大批时间长、难度大、涉及面广的骨头案、钉子案得到有效解决。

全国信访总量明显下降,集体访总量已连续11年下降;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总数、民事诉讼案件数量在持续增长15年之后首次实现了“双下降”。

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新形势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创新举措,牵住了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牛鼻子”,把重大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市域,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把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社会矛盾总量出现历史性拐点,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经验的社会治理之路。

平安中国建设效果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群众安全感逐年上升,2020年达98.4%,2021年上半年达98.56%。统计数据与中国广大群众和来华外国人士居住、出行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受相互印证——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正成为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

2021年11月9日,福建厦门海沧消防培训基地,消防员进行消防技能展示 曾德猛摄 / 本刊

彰显独特制度优势

在平安中国建设的扎实推进中,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系列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让“中国之治”展现出丰富的东方智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平安中国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压实各级党委领导责任和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各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最大限度统筹资源力量;推进基层党建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平安建设。

各地方将“平安”纳入日常工作中,普遍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协调)小组,截至2021年底,23个省(区、市)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各成员单位分领域分行业抓好平安建设工作,开展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交通、平安乡村等一系列行业平安创建活动。

政法队伍是平安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为期一年多的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全体政法干警接受了一次深刻锻造。2022年2月,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作为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要制度成果,新规的出台对于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具有深远意义。

找准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点,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国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维护寄递物流、平台经济等新领域安全稳定,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发展与安全日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施行,成为我国出口管制领域第一部专门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国际义务和遵守国际规则,规范出口管制,鼓励国际合作;

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施行,在生物安全领域形成国家生物安全战略、法律、政策“三位一体”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

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强调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伦理制度……

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通过找准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点,把安全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更高质量的发展。

突出强基导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目标之一,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可以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从河北、黑龙江、湖北等地发展“红色物业”“近邻党建”,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到北京、上海等地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进基层执法体系改革;从安徽、重庆等地推动“乡贤评理堂”“和事佬”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民间纠纷调解,到河南、内蒙古等地充分发挥“红袖标”“胡杨救援队”等群防群治力量作用,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

夯实根基,才能无惧风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着力将安全稳定创建在基层,把问题隐患解决在基层。目前,全国3.9万多个乡镇(街道)已配齐配强政法委员3.8万多名、占99.2%,建成各级综治中心58.3万余个,共有网格员450万名,基本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60余万起,消除安全隐患290余万处,广大民警、辅警走进社区、农村、企业、校园,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得到群众衷心认可。以“基础实”护“百姓安”,一个个基层基础的小平安,联结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安全。

常态化扫黑除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1082幅图片、225件音视频,共1300余件展品……2021年3月23日,“扫黑除恶国泰民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网上展览馆”正式上线。“依法严惩”“打财断血”“打伞破网”“源头治理”“强基固本”“督导利剑”等一个个展厅,仿佛时光隧道,镌刻下不平凡的峥嵘岁月。

2018年1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帷幕,这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中国乃至世界反有组织犯罪史上都是不寻常的,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三年来,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3.7万名,打掉涉黑组织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

通过这场专项斗争,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为中国梦保驾护航

如今,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的宏阔愿景已经绘就:到“十四五”末,使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家政治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故不断减少,社会安全稳定局面持续巩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的背景下,只要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通过发展消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安全基础,必能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不断提高能力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唯有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消祸于未萌。

牢牢掌握维护政治安全主动权。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斗争,切实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

不断提高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力。坚持打防管控并举,加快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打击整治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等突出违法犯罪。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综合治理。抓好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加强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有序。“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浙江绍兴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走过半个多世纪,坚持最大限度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各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江苏苏州,观前街。

与共和国同龄的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观前派出所,就坐落在这条全国知名的旅游步行街上。“6000余家商场店铺,年均游客超5000万人次,矛盾纠纷易发高发。”观前派出所副所长李慧和同事们一度“压力山大”。

在李慧带领下,“苏阿姨调解室”成立了——多位亲和力强、群众认可的退休社区工作人员,成了“苏阿姨”。通过多方参与的专业调解,“苏阿姨”们帮助当事人舒缓情绪、解开心结、握手言和。

依靠群众,将矛盾纠纷消弭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是“枫桥经验”代代相传的法宝。坚守基层“前沿主阵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健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机制,将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

永远把人民更满意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衡量标尺。当前,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动态性、发展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

聚焦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聚焦保障人民安宁,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准办好案、更好控发案,切实保护人民群众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聚焦维护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更优的平安“供给”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让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实现。

回首过去,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平安中国建设历史性成就、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紧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刊于《瞭望》202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