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重要特征

1945年7月,由美国战争信息局撰写的长篇报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始部分提出:“几乎所有不带偏见的观察者都一致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卓有成效、有最好的政治组织系统与最强的纪律性、最有建设性的队伍。”这样的话,虽然出自美国人之口,却不失为当年中国共产党阵营的真实写照。美国人的报告显示,当年他们已经注意到中国共产党政治组织运作的系统性。系统性的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和行为十分重要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革命所有的环节都相互联系

以系统思维看,中国共产党革命所有的环节都相互联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斗争要互相结合,同时并用,以一种力量为主,以其他力量配合,灵活运用,按照情况变动。”这样的思维,可从对晋察冀工作的反省中窥察到:

成为我们工作的中心环的开展民主运动,全民动员,巩固村政权,巩固人民武装,开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政治文化水准,肃清汉奸卖国分子,制裁坏绅坏人,这些工作都没有到达应有的收获,与这一中心环紧紧地套起来的第二环是:生产建设(农业生产、合作事业、手工业等),货币金融财政税收,贸易与粮食布匹这一复杂的联系,这些工作我们也没有全面的到达必要的收获。与第二环紧紧套起来的第三环是:合理负担、减租减息、优待抗属、救济灾难,解决停滞的劳力与浪费的劳力,这些我们一般做得更差。

上面这段引文,虽然是对工作的自我批评,却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贯穿所有工作,组织建设也不例外:“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整个工作的一部分,它必须与党的整个工作相联结,才能够有真正的建设。建党不是技术工作,如果建党脱离了党的整个工作,而孤立起来去进行建设,那就要把它降低到技术工作的地位,就谈不到经常与系统,也就没有真正的建设。”最终的目标就在于:“我们必须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以研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使之变成理论的东西,来指导我们政治工作今后的实践。”

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领导艺术,建立系统思维

中国共产党很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领导艺术,看趋势,寻规律,找实质,用联系的观点把上下、左右、前后打通,建立系统思维。抗战甫一开始,毛泽东就雄心勃勃地提出:“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与提拔……使我们的干部不但能治党,而且能治国,要懂得向全中国与全世界人民讲话,并为他们做事,要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与政治家的风度。”眼光与风度,特别能显示系统思维下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期许。这段话展现的大格局、大胸怀、大目标,既显示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塑造干部的标准。

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灌输,中国共产党干部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系统看问题的能力。八路军120师干部陈漫远结合自身实际谈到他对领导艺术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到系统思维的特征:1.比较的观点——“各分区有各分区的环境与特点,司令部各科的情形也不相同;每个科长参谋的出身进步,也各不同。要分别看,又要联系着看,这样可以得出其共同的地方和它特殊的情形,才能看出工作好坏的原因及提出具体不同的改进方法”。2.时间的观点——“看一九四三年的工作,要想到四二年是怎样工作的,看自己的工作也要从过去看到现在,看问题,看部队,同样要从历史发展上去看”。3.联系的观点——“从看一个到几个,从一地到各地,从一个战斗推到许多战斗,从一个人一个科推到另一个人另一科,从开始看到末尾,从布置工作,看到完成任务,从这内部的联系去找出规律,找根源”。比较、发展、联系,时间上纵深、空间上连贯,如此有意识地开阔视野、具有系统思维,在当年中国的政治力量中实非寻常。

调查、研究、组织、动员,缺一不可

中国共产党强调的调查研究事实上也和系统运作相关。系统运作需要高质量和高数量的信息反馈、回流,以保证系统不出偏差。调查正是系统运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善于进行系统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数据,了解系统的历史情况以及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调查、研究、组织、动员,缺一不可。以战时非常重要的粮食调度为例,当年的报道呈现了各个环节协调展开的案例。由于各地区乃至地区之间驻兵和粮食产出情况不一,根据中国共产党统筹管理政策,需要展开粮食调度。粮食调度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要做好这一工作,调查非常重要,如此方能做到心中有数。调查之后,再组织运输。组织运输需要精心设计,报道特别强调,有效的组织中,“‘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想”,就是计划,动脑筋,“有时多捉摸了一下,一个区或一个村一个人就要少运一次……省下不少人力”。“想”又不是空想,“是根据实际的材料,根据具体的数字一点一滴来算,根据了农民的特点来想办法”。比如想到实行包干的办法,“规定了一村运多少就完了,他就起了劲,争着先运完了事”。计划、办法都有了,最后当然还是要贯彻,“动员与组织干部”予以落实。从调查到算账到计划再到落实,一系列组合拳下来,结果就是“为调度粮食所花的劳役,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二——每一劳力一般在四次至六次之间,各村负担并很平衡”。

系统性思维带来的力量

1943年,景晓村听过中国共产党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报告后感叹:“全篇总结的系统性、连贯性非常紧凑,尤其是朱瑞同志这个总结,即是问题的前后现象,本质与根源,甚至根源的根源,一层深一层地指出来,而不是各个问题分割的,也不是只是许多问题的现象的排列,这说明了对这些问题认识的系统性与透彻性。”系统、联系、深入,正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追求的方向。1949年,竺可桢记下陈毅的一段话:“陈毅市长讲一小时,述理论对于革命之重要。谓共产党之成功,由于知识高于国民党。”从知识角度总结国共胜败,陈毅的确独具慧眼。这里的“知识”,应该指的是思维方式、思想资源、理论高度,也就是认知和面对世界的方式。在这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精神资源,中国共产党确实较之其他政治力量高出一筹,而系统性思维带来的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知识胜过国民党的重要砝码。

中国共产党革命就像一个齿轮咬合的巨大机器,环环相扣,一旦运行,全力以赴,效力惊人。强大的组织力并非单纯依靠组织架构的设计即可实现。1924年改组后的国民党,组织架构大量引进苏共模式,组织层级和中国共产党几无二致。然而,了解国共组织实际运作的人大概都知道,大致相似的组织体系发挥的效能大相径庭,蒋介石和国民党人自己也认为国民党很大程度是败在组织上。实际上,较之大多数政治力量,国民党的组织已经堪称严密,只是较之中国共产党瞠乎其后而已。国共两党的比较可以证明,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通向严密组织的一部分,但要真正让严密的组织落到实处,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组织要运转,还是需要人,不同的人群对组织力的落实会有相当不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严格的纪律是保证组织严密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要真正建立严格的纪律,不是容易的事。严格的纪律下,政治力量的维系需要依靠资源分配、核心理念、团体的向心力、惩戒制度等。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前,可供分配的资源实在有限,保持纪律依靠的主要是后面三者,其中核心理念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意识形态政党发挥的作用尤其重大。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处于在野地位、生存艰难的革命党,没有理念的支撑,组织的严密、纪律的落实,都成无源之水。正因此,干部教育和政治宣传长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然,组织、纪律、理念是一个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的统一体。历史的具体进程中,常常很难辨别何者为主、何者为从,更无法截然分开,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运作系统。条件成熟后,这套系统就可以形成类似自组织状态的运行,各种因素互为因果,惊人的效率就是这样炼成的。

《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