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奉献了35年青春的县委木楼

通讯员 刘建平

别了!县委木楼;

别了!我奉献了35年青春的县委木楼;

我是怀着么样的心情向你道别?

我是以么样的姿态向你告别!

我是默默无言挥挥手,作别大院的云彩!

我是以坚强的步伐走出去,开拓新的征程。

夏阳从窗户射进,石榴树擎起了火把,微风送来阵阵花香,此时的我忙碌在县委机关木楼上,习惯望锡山云卷云舒,看隽水潮涨潮落,听秀水涛声依旧,耳边不时飘来毛阿敏深情演唱的《历史的天空》和费翔《故乡的云 》的歌声:……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我边打扫工作了35年的新闻科办公室,边整理我呕心沥血写了一柜子新闻作品的剪集,和10个纸箱也装不下的获奖证书,只带走我出版的3部新闻文学作品……。

此时,别离大院的我已年过半百,曾记否从一个热血农村青年到已为人爹,儿孙绕膝;还记得从一个高中辍学学生到省市报特约记者,央媒签约摄影师。

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我留给木楼的最珍贵礼物是“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八个大字,也是我刻在县委机关木楼上从事新闻工作的信仰,更是我在新闻道路上前行的力量。

别了!伴我35年的县委木楼;

回眸 35年新闻之路,一路奋勇前行,与时代同步。

1988 年,我家贫,高二辍学回到塘湖坪头村老家种田,平常喜爱写作的我,为充实自己,自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高一学完中文系所有教材),我晴天种田;农闲当挑夫,雨天一个黄布包,一把雨伞走村串户采访,晚上,我则在邻居借住的瓦房里爬“格子”,两片木板门,一片作睡床,一片当书桌。

夏季,蚊子咬人,我头顶草帽,打满一桶水,双脚浸在水桶里写稿,在这种环境下,我一个农民青年在省、市报发表新闻稿百多篇。

1990 年秋,我发表了一些作品,在新闻界、文学界崭露头角,时任通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贵佑将我从塘湖鸦鹊山脚下村子聘请到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宣传部一干就是7 年,7年时间里,我背着米袋子写作,靠稿酬和奖金谋生,每年在中央省市级党报发表新闻、文学作品百多篇。

1995年初,我参与创办《通城报》,兼编辑、记者,负责新闻摄影,我主编的版面、栏目,撰写的稿件多次获省市级新闻奖,为通城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正式成为通城新闻界一名新兵。

2003 年秋,县报停办,我调到广电局工作,2006 年,任通城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我争取楚天广播电台在通城设立转播站,交通广播、市电台信号覆盖通城。

期间,我借调县委办公室、政研室从事宣传工作 3 年,续写了通城新闻辉煌。

2006年秋,我又调回县委宣传部,负责新闻科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成为《咸宁日报》《武汉晚报》特约记者,兼办《咸宁日报·通城新闻》版。2017 年,由于自身努力,我成为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等10多家中央媒体图片签约摄影师,每年拍摄上网图片数千张,每年还向中央、省级党媒发稿300多篇,进一步扩大了通城知名度、美誉度。

我连续 30 多年被《湖北日报》社评为优秀(模范)通讯员,《咸宁日报》社评为优秀特约记者,市、县先进宣传工作者。

别了!我工作了35年的县委木楼;

回眸 35年新闻之路,一路高歌猛进,与通城同声。

文凭写在版面上,足迹留在群众中。是我新闻生活真实的写照。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哪里有突发事,哪里就有我忙碌的身影。

2008 年初,一场大雪,通城山区、库区 10 多个村用电全部中断,春节临近,村民吃米成了难题。我脚绑草绳,跟随送碾米机的干部三进库区、山区采访,一篇篇抗雪救灾的报道见报后,引起省、市领导重视,他们赴通城,视察灾情,拨款救灾。

为配合全省灾后重建现场会在通城召开,我承担起报道通城典型任务,多次冒着雨雪,辗转麦市、塘湖、关刀、马港镇等地,深入村组重建现场采访,在中央省市报分别发表长篇通讯,专题报道通城县灾后重建做法和经验,并在全省推广。

2008 年岁末,我正在广东跟随招商引资队伍采访,突然接到祖父病危的电话,返程中,遇到了一场罕见的冰雪,几经周折,我在第二天下午才赶到通城。我刚一下车,就拿起相机直奔雪灾现场。当我晚上回到老家时,再也听不到八旬祖父的声音了,来不及擦干泪水,我又投入到防雪抗灾新闻报道工作中。

2011 年 6 月 10 日凌晨,通城遭受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我涉过没脖子深的水,头顶摄影包,爬上6层楼顶,按下快门,向新华社发出通城城区第一张水灾情图片。后来,我整整26天没有进家门,自始至终战斗在抗洪抢险一线,接待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百多人次,采访发布新闻 300 多条。

2016 年 7 月 4 日深夜,我冒着泥石流,三进四庄青草岭水库险情地段采访,跟踪报道,直至险情排除。

尤其令我终生难忘,镂骨铭心的是 2020 年庚子春,我的 72 岁的父亲身患重病,我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采访拍摄,直到父亲 3 月 15 日远行,我没有给父亲拍过一张照片。

别了!我奉献了35年青春的县委木楼;

回眸 35年新闻之路,一路风雨兼程,与真理同行。

践行新闻使命,为党和人民鼓与呼,是我不忘的初心。

新闻对我来说永远在路上,我从没有节假日,我的工作是白+黑、5 + 2,写累了就躺在办公室一张折叠床上眯一会儿,折叠床伴我多年,床底下是10多双采访穿烂了的鞋。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力量。13 岁得肺炎,36 岁患肝炎,52 岁赶上“脑膜炎”,至今没得上新冠肺炎,病魔没有摧垮我对新闻的执着和坚守,不良的环境没有磨灭我骨子里的信仰和担当,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论个人升迁,在9位宣传部长的领导下,我宣传过9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新闻科板凳上一座35年,在新闻这条道路上永不言弃,从不后悔,反而坚定了我的意志,决定了我永远阔步走在新闻道路上。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力量。35年木楼情,35 年新闻路,我骑坏了 6 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倒贴钱买设备,自掏腰包下乡采访,在风清气正的天空下,我多次展开理想的翅膀,使出浑身解数,亮出新闻十八般武艺,同央媒国社签约,凭三眼观世界,每年见报新闻数百,拍摄上网图片数千,向全球展示了通城的美,向世界传播了通城正能量,真正让通城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通城。

心中有信仰,前方有力量。我能坚守 35年新闻工作的毅力,也是多位力挻我的领导的鼓励,让我继续前行。

在我人生的新闻道路上,有一大批中央、省、市扶持我成长的编辑、记者、老师,他们将我的新闻道路和通城新闻推到新的一页。

新闻路上,结伴而行。我一直在新闻科工作 35年,先后培养了30 多名新闻写作能手,有的调到中央机关从事新闻工作,有的在省市机关展才,有的成为各行各业领头军。

新时代号角已吹响,重走新闻长征路,我整装再出发!

别了!我倾注了35年心血的县委木楼!!

别了这座建于1952年的砖木结构县委办公楼,别了这座在阳光雨露中沐浴、在风雨中屹立了72年,与我父亲差不多年纪的木楼,他见证了通城历史的风云变换,他目睹了通城改革开放的发展,如今,他又借着二十届三中全会东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

为写他人而劳累!

恐怕这就是我的人生。

愿命运厚于书,人品透于纸。

——这张拍摄于1990年7月4日通城县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的照片,封面题词果然应验了我的人生。

新办公地,林业局大楼。

图文编辑|祝思思

一审|黄争光

终审|胡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