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黎赛明)他是通城新闻界一匹“黑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签约摄影师,每年拍摄上网图片近千张,在中央、省、市报刊发稿100多篇;连续30年被《湖北日报》《咸宁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并出版两部新闻文学作品专著;他是一个狂人,整天奔波在新闻采访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通城改革历史,为百姓鼓与呼,将青春献与了通城新闻事业。他就是通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兼工会主席刘建平。
国庆前夕,记者在通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见到刘建平时,他正忙着向编辑讲解《咸宁日报•通城新闻》版排版所须注意事项。《咸宁日报•通城新闻》版作为对外宣传通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媒介,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对提升通城知名度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刘建平对版面上的每一条新闻、每一张照片都极其重视,力求把每一期报纸办好,把通城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读者。
通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兼工会主席 刘建平: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要勤学苦练,多思考、要深入一线,发现新闻,挖掘新闻、要争分夺秒写新闻,发新闻。
苦难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1989年,刘建平因家贫,辍学。为了充实自己,他自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晴天种田,雨天一个黄布包、一把雨伞外出采访,晚上则在邻居借住的房子里爬“格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他一个农民通讯员在省市报发表新闻稿100多篇。1990年秋,他被聘请到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97年《通城报》创办,刘建平正式成为《通城报》创办者之一。由于当时人手不够,他一人兼编辑、记者,还负责摄影,除办报,每年在全国各级媒体发表稿件100多条。
2003年,《通城报》停办,他调到县广电局工作,后任通城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一边写稿,一边跑项目,争取楚天电台覆盖通城。2004年至2006年,刘建平被借调到县委政研室从事宣传、信息工作;2008年秋,刘建平又调回县委宣传部,负责新闻科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2017年,他又兼任县委宣传部工会主席。
通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兼工会主席 刘建平: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了,虽说辛苦,但也快乐!每当我看到通城新闻在中央省市报发表后,我觉得有了获得感!每当我看到我拍摄的图片新闻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采用,深受读者喜爱,点击量过百万后,我有一种成就感,更加激励我做好新闻工作。
文凭写在版面上,足迹留在群众中,是刘建平新闻生活真实的写照。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哪里有突发事,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2008年初的一场大雪,通城山区、库区10多个村用电全部中断,春节临近,村民吃米成了难题。他脚绑防滑草绳,跟随送碾米机的县、镇干部三进库区、山区采访,一篇篇抗雪救灾的报道见报后,引起省市领导重视,他们赴通城,视察灾情,拨付救灾款。为配合全省灾后重建现场会在通城召开,刘建平承担起报道通城典型,多次冒着雨雪,租一辆摩托车,辗转麦市、塘湖、马港镇等地,深入重建现场采访,在省市报分别发表长篇通讯,专题报道通城县灾后重建作法和经验,并在全省推广。
2011年6月10日凌晨,通城遭受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刘建平爬到楼顶,按下快门,向新华社发出第一张灾情图片。整整16天,他没有进过家门,自始至终战斗在抗洪抢险一线。同样在2016年7月4日深夜,他冒着泥石流,三进四庄青草岭水库险情地采访跟踪报道,直至险情排除。
践行新闻使命,为党和民鼓与呼,是他不忘的初心。新闻对刘建平来说永远在路上,他从没有节假日,他的工作是白+黑、5+2,写累了就躺在办公室一张折叠床上休息一会,折叠床伴他多年。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论个人升迁,30年新闻路,他骑坏了6辆自行车,3辆摩托车,倒贴几万元买照相设备,自掏腰包下乡采访。他在新闻科工作30年,先后培养28名新闻写作能手,有的调到中央机关从事新闻工作,有的在省委宣传部门当上处级干部,有的成为各行各业领头军,而刘建平一直奋斗在新闻一线。
通城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钟钰:刘建平同志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奋斗了30年,30年如一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为我县对外宣传作出了贡献,极大提高了通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无愧于时代楷模,值得我们学习。
在从事新闻工作30年间,刘建平先后多次被评为“湖北日报模范通讯员”“咸宁日报优秀特约记者”等荣誉称号,荣获荣誉证书200余个。在今年南鄂楷模(6-8月)人物评选中,经过层层筛选和组织评审,刘建平被评为“南鄂楷模”,通城仅三人上榜。
通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兼工会主席 刘建平:我做的这些工作与其他岗位人相比,算不了什么,自觉有差距。当前,我县正在加快“五个新通城”建设,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讲好通城故事,传播好通城声音,为通城激情放歌,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