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远 实习生 黎子仪】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作为省级重点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中,按照龙头牵引、业居相宜的思路,将致富产业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家门口,与贫困户做“邻居”,探索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确保贫困户搬得进、 稳得住、能致富。
2016年建成的东港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现有贫困户28户83人,为让贫困户搬得进,村两委将安置点建在村级公路旁,并拓宽村级道路2.1公里,同步完善了水、电、有线电视、通信光纤,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广播电视的全覆盖。
通城县东港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 李三珍:原来在(山)上面孩子上学不方便,通过易地搬迁以后,搬下来不管是生活,孩子的教育还是就医在下面都方便多了。
解决了贫困户的居住问题,如何带领贫困户致富又摆在村两委面前。为此,在离安置点的公路对面,村两委引进葡萄、火龙果产业,带动安置点贫困户就近就业,平均每户年收入可增收6000~18000元。今年50多岁的徐五完,和年迈的父亲住在安置点,因自己身体状况较差,父亲需要照顾,平时在外打零工。村两委了解他的情况后,积极与产业基地对接,优先安排他在基地务工。
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安置点贫困户 徐五完:在这个葡萄基地里打工,一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在县城做一些小工,“四员”一年八千元,年收入接近两万元。
除安置点贫困户,东港村还通过养牛、油茶、无土有机蔬菜、艾叶等七大产业,让全村贫困户206户633人通过务工获取劳务工资,每日可获得100多元的劳动报酬,贫困户每年可以从这些基地取得劳动报酬10万多元。
通城县东港村火龙果基地负责人 蔡瑾:这个火龙果基地是我们村里的扶贫产业,安置点的扶贫户全部在基地务工,工资较高的一年收入能达到两万多元,工资较低的一年也有七八千元。
大力推行产业扶贫的东港村,于2016年整村出列。如今,东港村还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一套安置区管理制度、明确一名村干部联系安置点管理、选举搬迁户担任置区村民小组组长、在安置区“四员”中明确一名保洁员、每月开展一次安置点活动的“五个一”机制,将安置区纳入村民小组进行日常管理,宜居美、产业兴、能致富的愿景,已在东港村实现。
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村委会副主任 李鹏:我们准备在安置点后方建立微工厂,微工厂全部采取手工作业的方式。妇女,留守老人、在外就业的青年等,我们都可以将他们招收进来,使他们能在家门口就业。更能使就近照顾老人、小孩的家庭有稳定的收入。
(编辑:胡颖 审核:姜岳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