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映初心 高奏“红歌”奔小康——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走向全面小康调研报告

“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徐解秀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三位女红军将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了徐解秀”,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之间的“半条被子”故事。            

赓续“半条被子”的温暖,搭乘精准扶贫的春风,沙洲瑶族村人民群众与各级各部门心手相牵,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决战脱贫攻坚战踏实了铿锵有力步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抢占了制高点。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故事发生86年后,沙洲旧貌换新颜,葱茏小康道,从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晋升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            

一、总体情况                            

沙洲瑶族村位于后龙山麓、滁水河畔,全村总面积0.92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142户529人。全村有2个党小组,22名中共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村务监委会成员3人,村民议事会成员7人,妇女联合会成员15人。全村贫困户30户95人,全部脱贫,实现小康。            

秉承“半条被子”精神,沙洲村聚焦“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三大主题,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共建共享原则,抢抓机遇,加压奋战,打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圣地、小康生活的新样板、乡村振兴的新典范,擦亮了集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湖南名片。近年来,“4A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森林乡村”“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以及“湖南省休闲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文明村”等各种金字招牌接踵而至。            

二、 具体做法            

(一)红色引领,党建先行,政治建设,坚强有力            

1.“头雁”领航“雁”齐飞            

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把党性原则与政治意识放首位,突出“头雁”效应,找准“领航人”。党支部支委3人,平均年龄40岁,高中文化以上。村支书朱中建无暇顾及日杂店,家庭收入锐减,仍无怨无悔,全力以赴当村官;村主任朱向群在组织召唤和村民推选下,抛下建筑工头身份,果断卖掉了挖掘机,毅然返乡就任,身为省人大代表,常以“我是徐解秀后人,我的新长征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鞭策自己;村扶贫专干朱志平卖掉了运输货车,舍小我为大家,终日奔忙在村里公务事务上。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整个班子奋翅鼓翼,逐梦高飞,一个个勤学善钻,严以律己,讲党性,比能力,拼干劲,竞成绩,凝聚起强大合力和战斗力。沙洲村村级年度考核连续五年位居文明乡36个村前列,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            

2.“五化”建设“激活水”            

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把党员“三会一课”落实落细,主题党日活动特色化、品牌化。以宣扬“半条被子”精神为主调,创新举措,支部党员轮流在景区微宣讲和微流宣,获评郴州市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精品示范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声有色、见实见效,主题教育党课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沙洲样板”,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被评为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小康领路人、火炬传递手、致富能手、带货主播、爱心大使,携手合力,同奔小康。年轻党员朱利志家里两人患重病,贫病交加,他迎难而上,种植特色水果,摆设农家货摊,率先直播带货,在脱贫攻坚战中成为了领跑者和示范户。            

3.聚心画出“同心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沙洲村围绕少数民族村实际,紧扣“团结、进步、发展”主题,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宣教活动,对少数民族高看厚爱,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保障他们高质量脱贫走向小康。瑶汉干群聚心聚力,携手并进,同心筑梦,谋求民族团结和小康建设,打造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文化大繁荣、民族大团结的模范民族村。沙洲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            

(二)红色浇筑,建设景区,打造发展引擎“航母”            

1.深挖革命资源,构筑“红色景区”            

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线,深入挖掘了红军长征途中在汝城发生的历史故事、革命足迹,综合运用历史资料,生动翔实展现了汝城革命历史,诠释了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的血肉联系,以及共产党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和追求。通过雕塑、书画、遗物、声像和遗物等展现形式,供游客和世人缅怀瞻仰、学习研究、立德铸魂。            

沙洲核心景区重点涵盖周边文市、韩田、秀水、五一等五个村,围绕“一带一路一门户(滁水风光带、红色景区旅游公路、景区厦蓉高速出口形象门户)、两线两地一群房(两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游客服务基地与沙洲红色教育基地、提质改造300余栋建筑和村道)、三山三园二广场”(龙子寨风景林、红军长征纪念公园、磐石公园,沙洲、韩田、秀水村水果观光采摘园,民俗广场、纪念广场)建设5个大项11个小项工程;沙洲田园综合体建设了复兴公园、花果园、禾田公园、清涟楼、等闲居、五岭红等“田园七景”,四季果园采摘区、生态垂钓休闲区、田园生活体验区、红色传统教育区以及生态观光农业景观带等“四区一带”;打造产业兴旺与红色经典相融合、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相统筹的乡村振兴实验田。            

景区建成以来,节假期间日接待游客达5000人以上,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承办了中国(郴州)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中国丰收节汝城分会场等大型活动,连年举办了汝城县“旅游节”“奈李节”等活动。成功创建了“4A国家级旅游景区”。            

2.擦亮红色品牌,绘就“初心地图”            

联动中省市县各媒体广泛宣传推介“半条被子”故事,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半条棉被》电影;《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沙洲经验在《人民日报》头版推介;“半条被子”温暖百姓、感动中国。接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达2000多场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2600多场次。2019年6月3日,湖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在沙洲举行,省委书记杜家毫带领省委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启动仪式。截止目前,“半条被子”党性教育基地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达200多万人,大型团体组织300多个,16000余人次。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相继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批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备案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经济日报社“四力”教育实践基地、湖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等十多个教育基地或教学点,成为了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初心使命教育的理想之地,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之地。            

3.传承红色基因,聚合“红色动能”            

革命星火,代代相传,沙洲村把“半条被子”当“传家宝”。联系沙洲的县委副书记何青松每月坚持到村里走访调研,排忧解难,栉风沐雨,不懈不怠;连年来,后盾单位汝城县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书记何为珍亲率公司全体帮扶责任人,坚持“四到农家八必访”,走村入户,日访夜谈,综合施策,把贫困户一个个带离贫困。驻村工作队长黄飞以村为家,夙兴夜寐,村里哪户人家养的哪条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成为了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沙洲人”。            

真心换真情,作风催斗志。干部领,群众跟,沙洲村广大群众没有“等靠要”,把动力激发出来,把干劲提升起来,把路子主动找起来,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发展景区、乡村振兴方面,加足马力往前奔,“幸福不能等靠要”“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等理念根深蒂固,在一线筑牢了思想阵地。贫困户朱海忠,60多岁,患膀胱癌,在乡村干部和帮扶人的撬动支持下,种植枇杷、桃子、水晶梨、奈李等水果5亩,并在网上搜索种植技巧,积累经验,跟进管理,每年收入超3万元,他常说,“只要肯吃苦,黄土就能变金土。”            

(三)红色熏染,生态崛起,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沙洲始终践行总书记“两山论”,牢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嘱托,注重保护传承,不搞大拆大建,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培育、家园创建,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受制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不好和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原先部分山岭园土荒废荒置,成为了“大美景区”里的“枯枝败叶”。村里通过免费发放种苗、提供技术、保底收购等措施对症下药,激发点燃了村民产业情怀和热情,在田野里、山坡上种上了黄金奈李、黄桃、翠冠梨、朝天椒等特色果蔬1000余亩。如今,整个沙洲村目之所及,绿树成行,红花簇映,处处生态,处处成景,处处有“金”。            

景区以红军长征为主题,以沙洲瑶族村为核心,整合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特色水果等“多彩”资源,打造成沙洲核心景区、田园综合体两个组团,形成了四季果园采摘区、生态垂钓休闲区、田园生活体验区、红色传统教育区以及生态观光农业景观带等“四区一带”,绿化美化无空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成为了集生态环境美、文化风情美、旅游服务美、产业发展美于一体的农旅结合典范。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殊荣。            

(四)红色牵引,农旅融合,复合产业走活致富路            

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三色资源,大力发展多元产业农旅经济。引进湖南中惠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开发文旅市场,中国中铁公司和沙洲扶贫队组织农家乐厨师培训班、乡村旅游培训班等“人人有技能”培训11期,全村500人次参加,一个个传统农民“改头换面”,摇身变为“新农人”。全村发展民宿居、农家乐、土菜馆、游乐场等配套产业32家,在广场周边常年摆设农货摊点56个,开辟了近1000米长的农特产一条街(巷)。30多位村民在景区就业,做保洁员、讲解员、保安员,20多户农户以“前店后厂”形式制售汝城农特产。农旅结合,做到“家家有产业、人人懂技术、户户能增收”,“身在景区,家门挣钱,生活和美”成为了沙洲村民心目中的“小康模样”。            

机遇大好,竞相争跑。贫困户朱小红作为徐解秀孙子,通过参加厨师技能培训,利用自家装饰一新的房子,开起“房东土菜馆”和“房东民宿”,每年收入超10万元,成为了吃上香喷喷旅游饭的标杆。90后香喷喷奶茶店主朱梦嘉、直播带货电商达人黄芸、从事旅游单车出租和夜宵生意的朱世伟等青年相继返乡,家门创业,干劲十足,他们都说“诗和远方,不及家乡”。全村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个思想“大换血”,通过发展餐饮民宿、种植水果、摆摊售卖农副产品等增收,迅速拔掉了“穷根”,过上了人人羡慕的好日子。沙洲获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湖南省休闲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            

众人一心,其利断金。沙洲以村集体经济投资,成立沙洲群发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汝城县群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成了光伏发电厂、瑶族农家乐等村办企业,采取委托经营、提供就业、分红等模式,每年从村集体经济中提取6.8万列为扶贫帮扶资金,引导45名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和公司务工,月平均工资达2500元以上;53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户均年增收1000元;8户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每年保底分红6%以上。2019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比2014年增加9484元。村集体从一穷二白发展到2019年创收40余万元。沙洲整村脱贫,评选为“郴州市脱贫攻坚示范村”。            

(五)红色着底,内外兼修,描绘小康锦绣图景            

用活扶贫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各类资源,沙洲村实现了“安居工程”大变脸。利用住房危改政策机遇,融合景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完成了180栋民居的立面改造,建设了37栋特色古民居。在提升住房颜值的同时,融入红色元素,家家户户屋顶下镶嵌了闪闪红星和熊熊火炬图标,让村民和游客耳濡目染“不忘初心”“不忘根本”。全村大力实施了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垃圾集中处理、防灾预警设施安置等工程,确保村民住得放心、生活舒心。            

全村新建了磐石公园、民俗广场、纪念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养老休闲中心,高规格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和景观提质改造,楼栋庭院、房前屋后、路道沟渠,风景风光无处不在。村里建立了30多人的保洁员队伍,分区分段责任到人,保持了路道场地洁净如洗,景观建筑日常如新,晴天无灰尘,雨天无污水,保洁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里子面子都是画,美丽家园蝶变乡村公园。贫困户朱华中年老体弱,患有类风湿病,两个女儿出嫁,2017年开始在景区从事园林绿化养护,妻子扶贫车间就业,土坯房摇身变为小洋房,生活幸福美满。他现在闲暇之余,“每天步行一万步,争取活到一百岁”。            

(六)红色升温,薪火相传,干群连心鱼水情深            

1.把上门群众当客人待            

新建功能齐全的村级服务平台,配有“为民服务中心”、“群众接待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公正透明办公,“微权力”在群众监督下运行。推行“代办制”和“一站式”办理,无偿提供劳动就业信息,无偿代办卫健、低保、医保、劳保等事务,施行“五+二”“白+黑”服务模式,只要群众有需求,鞍前马后全力办。开展了“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由村支部联系县农商行党支部共建共创,围绕脱贫攻坚、产业项目、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进行整村授信,提供信贷支持,为村民种植果蔬、开办餐饮、发展民宿旅游业等提供低息资金保障。服务下沉,村金融协理员可直接在村为村民提供小额存取款、转账、缴费、社保缴纳等服务,做到利民惠民又便民。全村共为村民办理各项服务事项886件,足不出村就能办好事,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2.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            

党员干部按照“分田到户.责任到人”,持续开展大包干、大走访、大问计、大排查、大化解“五大活动”,深入开展“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践活动,实施听民意解民难、困难群众帮扶、矛盾纠纷化解、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村务清理公开、扫黑除恶“八大行动”。贴近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干部进农家、党课送上门、夜谈到村组、实事暖民心。领导带头下去讲,讲党课、解难题、促工作;党员干部、扶贫队上门讲,讲农事农技、谋产业就业、促增收致富;能人到户身边讲,群众受启发、长见识、提干劲。微信群、朋友圈、微课堂,线上线下随处都可见党员干部“送讲寄学”“群学共带”踪迹。考虑村民白天劳作、晚上休息的习惯,党员干部白天忙工作,晚上闲不住,扎实开展“日访夜谈”,开办“夜间课堂”,不定期在朱氏宗祠、民俗广场等地召开“板凳会”“夜谈会”,对村里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景区建设、乡村振兴等事项同声共气,共商共谋。把话语权充分交给群众,广集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需,发展民计。            

3.“硬杠杠”考量筑牢“连心桥”            

沙洲村形成了党员干部对全村村民认识度90%以上、熟悉度95%以上、满意度95%以上三条“硬杠杠”,把党群干群关系量化细化,更把党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的群众路线生动实践。村支书朱中建、村主任朱向群等人,长年累月任劳任怨,不是在村里忙公务,就是在农家屋里排忧解难,或走上田间地头作指导,他们三条“杠杠指数”都保持在98%以上。扶贫队长黄飞以村为家,扎根基层,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累弯了腰板,熬白了头发,三项指标都是100%,对其而言“群众口碑胜过金杯”。全村常态化“日访夜谈”和66场“夜谈会”活动,筑牢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七)红色厚植,亲如一家,璀璨文明蔚成风气            

1.“沙洲文化”领乡风            

充分挖掘“半条被子”深刻内涵和精神力量,沙洲村群策群力修订完善朱家祖训、村规民约、红白喜事章程、美丽文明公约、奖教奖学助学等规约,形成了融国风、乡风、家风为一体的“沙洲文化”,引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树立、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情操培植。依托送戏下乡、专题讲座、农家书屋等方式,持续开展“德育工程”,树人立品,构建了沙洲村的“精神家园”。在推进形式上,以特色活动和主题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等活动,“景区服务之星”“好媳妇好婆婆”“勤劳致富模范家庭”等不断涌现,以身边人启发教育身边人。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沙洲村新风缕缕,春风化雨,评为了“湖南省文明村”。            

2.志愿花开“泽”农家            

以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契机,采取党员自荐、群众互荐和组织推荐方式,以村组为网格,发展了一批威望高、身体好、能力强、善工作的志愿者,组建了一支30多人设岗定责的志愿服务队伍,施行群众点单、志愿做单。广大志愿者立足工作特点、职业优势、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情况,在政策宣讲岗、公益慈善岗、爱心接力岗、卫生健康岗、科技科普岗等岗位,主动作为,甘于奉献,把精准、便利、高效、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送到农门。疫情期间,广大志愿者主动出击,发放防疫宣传资料5千份,参与值班值守和送物送药百余人次,捐物捐款达2余万元。村里建起了互助会,会员68名,捐钱捐物捐工,点点爱心,汇聚洪流,展现了邻里相帮、守望相助、情感相融景象,形成“有事大家商、困难大家帮、村庄大家管”的浓厚氛围。志愿花开处,芳香泽农家。            

3.法“润”沙洲变“绿洲”            

沙洲村始终把群众路线融进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完善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1+N”村民自治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大事大商量”,沙洲村在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等重大事务上,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协商,征求意见,统一思想,合力推进。“小事小商量”,把红白喜事治理、爱卫保洁监管、道德礼仪督促等事务,交由系列村民自治组织管理,身边人管身边人,村级从基层治理的“大包大揽”变为“主导主推”,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共建家园“原动力”。建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室”“一村一法律顾问”法治矩阵,以阵地建设、平台搭建推进法治提升,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政治生态成“绿洲”,获评“郴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4.守护“净土”成乐地            

沙洲村在全村主要干道、路口安装监控200多处,以现代化手段织密立体化、无死角的治安防控的“天眼”“天网”。村里持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村专职治安队、巡逻队,积极发展壮大调解员、信息员队伍,抓实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和妥善化解各类村民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连续多年无民事纠纷引发刑事案件,无民间纠纷引起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黄赌毒邪禁绝于民,坑蒙拐卖消声遁迹,社会环境平安稳定,让沙洲村宜居宜业、宜旅宜乐。            

(八)红色铺垫,山乡巨变,白驹过隙沧海桑田                            

1.“小山村成了大公园”,已然全国知名旅游胜地            

2000年,沙洲村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唯一的公共文化设施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篮球场,破旧泥泞、杂乱无章和百废待兴成为了沙洲村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贴身标签。扶贫战鼓擂响,搭乘景区建设之势,沙洲村开启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之路。原先坑坑洼洼的道路、凌乱不堪的空地、破烂陈旧的古民居、设备落后的村部、功能欠缺的公共设施一去不复返,现在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道路、缤纷多彩的红色景观、统一整齐的瑶族古民居、现代智能的为民服务中心、文娱一体的民俗广场,配以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电网改造、垃圾集中处理、防灾预警设施安置、厕所革命等工程完善,沙洲公园版图处处是风景,处处都走心。相继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2.“往外跑的都回来了”,美丽乡愁福地大有可为                            

沙洲村不足一平方公里,以前是罗霄山下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年轻人争着往经济发达地区跑,留下老弱病残,发展主体严重缺位。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多家企业入驻沙洲,助推红绿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两个水果观光园、一个观光茶园和一个生态农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民宿、餐馆、旅游商品店和特色小吃店等,35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目睹回乡就业创业大有可为,年轻人开始源源不断大回流,务工经济的老黄历翻篇了,建设沙洲有了坚实牢靠的主力军。80后朱淑华放弃外地幼师工作,回村在景区当起了讲解员,月工资3000元+提成,兼顾陪父母、带小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3.“撂挑子的都合上力”,乡村治理开具八方呼应“良方”            

沙洲村完善搭架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庄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民协会的“1+N”村民自治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村两委突出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释放“放管服”能量,从“决策者、主体人、落实者”转变到“引导者、支持者、激励者”,村民人人都是主人翁,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干群连心,携手奋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梦”征途上汇聚了强大动能,力量和效能双提升。譬如,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村民以投工投劳模式实施一些简易项目,低成本、高质量完成了“空心村”改造、道路硬化、厕所革命等工程,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如厕不便等实际问题,有“面子”也有“里子”。            

4.“门难进的成了亲戚”,续篇“半条被子”鱼水情深            

沙洲充分释放“半条被子”传家宝大能量,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恪守人民至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群干群“攀亲”“交友”,俯身沉下,走进农门,钻入心坎,听民意、解民忧;日访夜谈、板凳会持续开展,把村民致富和村庄发展抓实抓好,把民生民需落实落细;把群众的糟心事、烦心事、关心事列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之责,立马办、限时办,不办好不罢休;“初心和使命”教育成果和党员干部优劣考核,群众来说话,百姓来评估。针对夜谈会上群众提出村内较多太阳能路灯功能损坏、磐石公园果园水源不足等问题,乡村干部和扶贫队“三支队伍”第二天就请专人对路灯安装整修,修缮水池水渠,确保了群众生活方便和农事用水到位。现在党群干群见面都是热情相待,亦亲亦友,意见户成了拥护人,上访户消停了,捣蛋的也没了。村主任朱向群常说,“我是徐解秀的曾孙子,我们要把‘半条被子’精神发扬好,演绎出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新样板。”            

三、沙洲启示                            

(一)永远跟党走,人民有奔头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6年前“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在沙洲村,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为民谋福祉的不变初衷和不懈追求;86年后,沙洲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决战决胜,从一个偏僻荒远的小山村,晋升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村民战胜了贫困,过上了红色小康生活。沙洲是“样版”,是“范例”,更是时代缩影和生动典范。放眼全国,历史见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风雨同舟,齐心戮力,攻克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天堑沟壑,夺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人民生活一天天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没有好生活。            

(二)坚定群众路线,薪火代代相传                            

沙洲村党群干群赓续“半条被子”温暖,在建设家园和筑梦小康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想在一块,干在一起,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加压奋进,砥砺前行,连战连捷。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同心筑梦,同奔小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和改变。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三)加速融合发展,振兴路更宽广                            

沙洲村利用本地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等资源优势,勾画出发展多元经济蓝图,以“党建+”模式推进,以“旅游+”扩展,扶贫扶志扶技结合,把群众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三产”融合,全员参与,人人发力,聚沙成塔实现规模效应,红旅牵引出全面发展之路。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择优选精,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市场营销齐头并进;发挥集体优势,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做实,促进“产学研”结合,延伸“产供销”一条龙全链条,形成特色化、品牌化、高效化、综合化效应,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找对路子,沃土可生金,乡野变热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汝城县委宣传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